無聘金、無紅包、無鞭炮……在莆田市秀嶼區東莊鎮后江村村民林東的婚禮上,這“三無”令親友印象深刻。
與以往攀比聘金和紅包不同,如今,東莊鎮的村民比的是公益和貢獻。婚禮前,林東一家還將本作為聘金的11萬元捐獻出來,為鎮上的保潔隊送去新春的問候。
“聘金是過時了的舊規矩,婚姻不是買賣,不如拿這些錢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林東的父親林國雄說。
莆田市從商人數達70萬人左右,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群眾財富的增長,“聘金越多越神氣、紅包越厚越闊氣、鞭炮越響越喜氣”曾是廣泛存在的現象。尤其到了春節期間,在外的莆商回鄉過年,比聘金、比紅包、比車子、比宴席,不少村鎮婚禮聘金高達百萬元,一些家庭燃放煙花爆竹的開銷少則十來萬元,多則百萬元。
攀比之風盛行,造成嚴重的鋪張浪費,也給當地群眾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針對這一現象,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莆田市開展了以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為主要內容的移風易俗活動。短短4年,移風易俗為當地帶來了新面貌。
在發揮黨員干部引領作用的基礎上,莆田市因勢利導,以遍布全國各地的莆田商會和駐外黨組織為抓手,倡導莆商移風易俗、文明節約,將節省下的資金用于修橋鋪路、捐資助學、扶貧幫困等社會公益事業,得到積極響應。莆商們比貢獻,當榜樣,進而帶動了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推動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
2013年初,在秀嶼區教育發展促進會成立大會上,莆商們響應反對鋪張浪費、熱心公益事業的倡議,現場共捐贈教育資金1468萬元;月塘鄉勵山村的民營企業家捐出舉辦元宵宴請的350多萬元,成立全市首家村居互助公益基金會;東莊鎮馬廠村林冬金老人簡辦壽宴,捐資100萬元助學……
4年來,移風易俗活動效果凸顯,僅秀嶼區一個區就年均節省燃放煙花爆竹、請客吃飯等費用近億元,達成捐款總額4億元,全區聘金基本降至20萬元以下。
讓群眾愿意不比闊氣比公益,讓莆商樂意一捐再捐,讓文明新風常駐——對于莆田市的干部群眾而言,這些變化離不開“信任”二字。
歲末年關,在東莊鎮錦山村,一場捐資助公座談會正在進行。返鄉的莆商和村民聚在一起,討論村子的新年規劃和建設。一些未返鄉的莆商通過微信捐贈,并為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
“每一筆捐款都是群眾的托付和信任,每個項目都要經過村民代表協商,進行公開討論;每一筆支出也要公示,接受監督。”錦山村黨支部書記吳金城說。
4年的時間里,錦山村共收到村民捐資1000余萬元,村子面貌也日新月異:道路擴建了;昔日惡臭陣陣的垃圾堆上,一座現代化的公園為群眾提供了茶余飯后的好去處;投資350萬元建設的戲院,使群眾足不出村即可領略高水平的文化盛宴……
“村子搞建設,村民們有錢出錢,有地出地,有工出工,大家關系也和諧了許多。”回憶起近年來村子的變化,吳金城印象深刻。
“政府主導,干部帶頭,莆商引領,群眾參與。現在的莆田,已經呈現出不比闊氣比公益,不講排場講善舉的新氣象、新風尚。”莆田市副市長陳惠黔說。(據新華社1月23日電 記者 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