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振芳家庭林場 陳義冰 攝
9月,記者走進位于周寧縣七步鎮的福建三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組培車間,只見工人正熟練地從組培瓶中取出多肉種苗,進行篩選、分揀和晾曬。2019年,看中后洋村的生態優勢,該公司選擇在此落戶。
“這里生態環境優越,高山立體小氣候獨特,我們培育出的多肉品相好,訂單不斷。”三杉公司負責人陳壽強介紹,目前公司已掌握89個多肉品種組培技術,可為市場提供860多種多肉組培種苗,年產量達2000萬株。產品不僅暢銷云南、山東、江西、廣東等地,還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家,帶動周邊100戶農戶種植高山冷涼花卉,每戶年增收6萬元以上。
一個人與一片林
這片綠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一個人和一片林。
20世紀80年代,后洋村村民黃振芳帶領全家上山開荒,率先掀起造林熱潮。在他帶動下,全村林地面積擴展至7300多畝。
青山已成,產業漸興。后洋村探索“林養、林種、林游”融合發展的新路子,牧業、花卉、林下中草藥種植等綠色產業紛紛落地,“綠水青山”正加速轉化為“金山銀山”。
“現在,我們把村里的林木資源盤活了,不僅有林下種植、養殖的收入,通過‘碳匯貸’,還讓山林的生態價值變成了真金白銀。”后洋村黨支部書記張妙香說。
2022年,周寧縣將林木資源折算成碳匯價值,后洋村以此作為質押擔保,成功獲得10萬元“碳匯貸”,成為全縣首個“賣碳翁”;2024年,黃振芳家庭林場獲頒寧德市首張寧德林業產業經營票證,并獲得“林e貸”綜合授信300萬元……
從黃振芳揮動鐵鍬落下第一抔土,到今天“碳匯貸”成功落地、多肉種苗暢銷海內外,周寧的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借青山之勢,周寧縣在放大生態效益上下足功夫,全力構建現代農業體系,走出一條人養山、山養人、山青人富的循環之路。
在瑪坑鄉小尋盆苑基地的大棚里,又是另一番生機盎然的景象:滿眼綠意撲面而來,一株株杜鵑依勢而長、姿態各異。
基地負責人李洪斌,是這場“美麗事業”的創始人。2018年,他相中了家鄉的發展潛力,創辦小尋盆苑基地,開啟杜鵑種植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之路。此后,經過不斷摸索和外出學習,李洪斌的種植基地從最初的30平方米逐步擴展到如今的10畝。
“無論是氣候條件,還是用地成本,周寧是我發展杜鵑種植的最佳選擇。現在有電商直播,我們連銷售門店都省了,相信未來還有更大的增長空間。”李洪斌信心滿滿地表示。
生態產業版圖不斷拓展
周寧的綠水青山,不僅孕育了特色產業,也吸引著八方游客慕名而來。
金秋時節,禮門鄉陳峭村。火紅的辣椒、金黃的玉米、橙黃的地瓜鋪滿了曬匾、屋頂和院場,與古樸的黃泥墻、遠處的層林盡染相互映襯,吸引著八方游客前來“尋秋”“賞秋”。
“一路騎行過來,沿途風光旖旎,山峰層巒疊嶂,讓人在騎行中盡享大自然的寧靜與愜意。”游客黃燦一邊回味著騎行的舒適,一邊在村莊各處打卡留念,“這些農作物五顏六色,像是一幅絢爛的油畫,我拍了好多照片發朋友圈,大家都問這是哪里,也想來看看。”
陳峭村坐落于后垅大峽谷的懸崖峭壁之巔,以瑰麗的日出、云海、星空和峻峭的巖石、幽深的峽谷聞名,2015年陳峭成功申報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先后獲評中國傳統村落、國家級森林村莊、首批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等,生態旅游的名片越擦越亮。
“我是土生土長的陳峭人,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還有鄉里鄉親的熱情,都讓我有著特殊的情感。”“云山古舍”民宿老板陳孫壯說,此前他一直在外地打工,看到家鄉發展生態旅游的良好前景后,毅然決定返鄉創業。
近年來,依托好生態,陳峭村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一批民宿、農家樂等新業態迅速崛起。目前全村發展10余家民宿、5家農家樂,年住宿收入100萬多元。
一棵樹,蔓延成一片林;一片林,蹚出了一條路。
而今,周寧的生態產業版圖不斷拓展:草珊瑚、黃精、金線蓮等林下藥材在林間扎根生長,全縣林業總產值已突破20億元;連綿的茶山清香四溢,茶產業綜合產值高達18.7億元;多肉、小菊、杜鵑等特色花卉苗木點綴山野,全產業鏈產值超4億元。與此同時,生態旅游熱度持續攀升,今年入夏以來,周寧接待避暑旅游人數約108萬人次,同比增長20%……
荒山披綠 生態致富
講述人:黃振芳大兒子黃傳融

年過九旬的黃振芳(中)依然會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林場,看望他親手種下的那片樹林。李洪元 攝
眼前的這片家庭林場,綿延7300多畝。可4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石頭裸露、草木稀疏的荒山。
那時候,我們村“山是禿的,地是瘦的,人是窮的”。那時候,一棵樹能賣100多元,誰家揭不開鍋,就上山伐木換糧。山禿了,水土流失嚴重,泥石流頻頻沖毀農田,村民的日子過得愈發艱難,村里也陷入“越砍越窮、越窮越砍”的惡性循環。
轉機,發生在1983年。
那一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林木誰種誰有,個人所造林木有繼承權”,鼓勵農民上山開荒種樹。
那年已56歲的父親思慮再三,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帶著全家扛著鋤頭上了山。當時村民大多不理解,甚至背后稱他是“傻老漢”,但父親認準了一個理:有了樹,就有了錢;有了錢,就不怕餓肚子。
開山種樹的過程充滿了艱辛:春寒料峭,父親帶著全家人踩著泥濘步行一個多小時上山;盛夏酷暑,汗水浸透衣背。最苦的時候,全家人連續在山上干了一個多月,種下松木、杉木等20多萬棵。
現在我的手上還留著當年種樹時磨出的老繭,累是真累,但看著小樹苗一天天長高,心里就有盼頭。
然而,造林周期長啊,短期內難見效益。幾番辛勞,家里已負債累累。為了讓林場走上正軌,父親向銀行貸款8萬元,用這筆錢修了機耕路,買了拖拉機,專門栽了114畝速生林。后來為了方便管理林場,父親干脆帶著全家搬到山上住,春栽樹、夏管樹、秋養土、冬巡護,把家安在了林子里,一住就是好多年。
堅持,終有回響。幾年時間,父親帶領全家造林1000多畝,不僅在周寧縣遙遙領先,更成為當時寧德地區唯一的“全省造林大戶”。父親為閩東植樹綠化帶了個好頭,引起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的關注,他冒雨上山看望我的父親,還親手種下3棵杉樹。
在父親的影響下,漸漸地,越來越多村民加入造林行列,山林逐漸恢復生機,泥石流減少了,山泉重新流淌,村里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今年3月,父親因其40年如一日植樹造林、點綠成金的感人事跡,被評為“感動福建”十大人物,給了全家莫大的鼓舞。
如今,父親年紀大了,林場經營管護的擔子就落在了我的肩上,我也在父親打下的基礎上探索“以林養林、生態致富”的新路。比如,在林下,我們種植黃精、草珊瑚、紫靈芝等中草藥,還養了蜜蜂;在山下,我們發展生態農業,通過科學套種輪作,實現單位土地面積產出效益最大化。
林下種藥養蜂,山下科學輪作,既守護了林子,又鼓足了腰包,這才是可持續的“以林養林”之路啊。
(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通訊員 魏知秋 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