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維修報賬出現多項虛報、謊報、多報、重復報修。 /晨報記者 張佳琪
松江九亭九城湖濱業主質疑近400萬元維修基金被亂用
整樓才44個燈,報賬竟寫了215個
晨報記者 李東華
一幢樓僅有44個燈座,賬面上卻變成了換燈炮215個,實際更換多少更是無人清楚——松江九亭的九城湖濱小區業主們沒想到小區維修基金如此被亂占亂用。
由業主代表、業委會、居委會及物業聯合組成的勘察小組發現,類似虛報、謊報、多報,重復報修情況普遍,涉及的金額超過百萬元。
該小區不但有正規物業公司,業委會也已成立多年。如此,到底是誰在亂用小區的維修基金?
[業主核查]
虛報、謊報、多報、重復報修普遍存在
■2016年9月,業委會在77-79號幢張貼告示,整樓公共部位所有燈泡均需換成LED燈,更換數量190個,費用2455元。后經業主核查,該樓燈座數僅110個。其他業主隨即展開核查,發現涉及85個門牌號的38幢居民樓的公示及報銷數據,均比實際燈座數量高出數十個甚至上百個。
■65-67號樓頂樓的鐵扶梯欄桿布滿鐵銹,許多底部完全銹爛斷開,手輕輕一扶都能感覺到晃動。此欄桿看上去至少已數年未維修過,而此項卻在維修報銷費中注有:工程總費用4970元。
■2016年8月,13號及85號樓人防車庫充電樁維修項目,報銷發票金額分別為4171元及4708元。但記者來到兩個人防車庫發現,所謂的充電樁只為簡單拉線安裝了十余個普通插頭。
■2016年8月,25號樓1401室北陽臺防水維修項目,報銷發票金額為5800元。記者在實地看到,水泥修補痕跡還很明顯,面積約1平方米,但已出現裂痕。
■2016年10月,87號樓業主家外墻滲水,報修后費用1491元,修好后貼過告示。但今年2月份,該業主竟發現自家又被貼了一次告示,同樣位置同樣價格。業主隨即向物業反映,公告被匆匆撤掉。
業主
去年維基費用漲了10倍
今年年初,九城湖濱二期的業主陳女士收到了一份個人房屋的年維修基金扣費賬單,發現竟有1700多元。家里一年都沒叫人來維修過,怎會有這么錢?帶著疑問陳女士翻出了2015年的維修扣款單,扣費為160元。一年時間竟漲了10倍。陳女士說:“最初并沒太在意,我先問了下樓組長,又問了幾個鄰居,發現大家的這個費用都翻了幾倍,然后大家就討論開了。”業主廖先生介紹,小區建有業主微信群,后來這事在群里說開后,大家都去查了自己的扣款情況。
“每個業主都可以在‘上海物業’APP上查到所在小區及個人的維修基金使用情況,有上千名業主事后都去查了,粗略估算每個業主的扣費情況平均在1000-1500元左右,比往年翻了好幾番。”
每一戶1000多元看似不多,而九城湖濱共有3076戶業主,總金額就高達300多萬元了。但業主們卻沒有印象一年時間里小區動過什么大工程,也沒有開過業主大會討論大額維修基金事宜。
對賬
大工程被拆分成多個單項
小區的維修基金到底怎么用的?一年就花了幾百萬元?今年3月開始,業主們開始自發地進行數據匯總。每一戶先是把涉及自家的扣費項目列表,每幢樓進行比對整合,然后全小區進行歸類綜合。
業主代表何先生介紹:“維修基金的扣除如果是個人家里的,只從個人賬戶扣;如果是公共部位的,會平攤到涉及的所有業主。”
根據何先生提供的綜合數據可以看到,2016年里進行的大大小小項目工程達數百項,而大部分項目報銷金額在2000-5000元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38幢居民樓均進行過LED燈的更換,但卻不是統一工程實施,而是被拆分成了幾十個項目進行報賬。
樓頂滲水補修工程同樣如此:超過10幢大樓進行過此工程,如57-59號樓,修補總費用達57610元,但卻被分拆成為14次小工程報賬;91-93號樓,修補總費用37249元,被分成為7次;23-26號樓總費用40947元,被分為9次。
何先生說:“這些工程完全應該是統一招標施工,但卻被人為地拆分開了,目的就是為了簡化流程。按業委會章程,總價3萬元以上工程需召開業主大會,5000元以上工程需業委會成員開會通過。”
初查
僅更換燈泡38幢樓均超報
維修工程的情況引起了業主們的注意,到底是為了簡化流程方便施工,還是另有隱情?此時,77-79號樓一位業主老太又提到了自己的一次“發現”。據她回憶,在2016年9月份,在樓道口處看到了業委會張貼告示,核心意思是按照國家的照能規定,整樓公共部位所有燈泡均需更換成LED燈,僅此樓需更換數量為190個,費用為2455元。
總共14層樓,每個樓道沒幾個燈炮,總數有190多個?帶著疑問,老太從一樓一路數到頂樓,所有公共部位燈數為110個。“全換也才110個,怎么變成了190個?”
老太的這一回憶,馬上引起了其他樓業主的響應,各自分工,很快所有樓面有關更換成LED燈的數據匯總了,結果讓業主們大吃一驚。涉及85個門牌號的38幢居民樓的公示及報銷數據均比實際燈座數據高出數十個甚至上百個。
根據業主們提供的各樓道告示通知及報賬數據可以看到:27-29號樓報銷數量為191個,金額2467元,實際燈數為150個,多報41個;1-4號樓,數量報銷數量為160個,金額2095元,實際燈數為140個,多報20個;83-85號樓,報銷數量215個,金額2930元,實際燈數為44個,多報171個。
何先生說:“我們比對的只是數量,實際是否真的全部都進行了更換還不知道。”
日前,記者挑選了27-29號樓進行實地核實,樓道內公共燈座總數確實只有150個。
物業
所有工程均系業委會包辦
僅僅挑選一個項目簡單對比,就發現虛假情況嚴重。業主們決定擴大核實調查范圍。業主志愿者們將情況向業委會、物業及居委會做了匯報,并要求核查小區維修工程。
5月20日,由居委會工作人員、物業工程部負責人、業委會成員及數十名業主代表組成的聯合小組,對十余個維修項目進行了現場比對。發現許多工程均存在虛報、謊報、多報,重復報修情況。
在查看的業主代表中,有做工程的,也有做水電工程的,大家一看這些工程,基本上都能知道市場行情是多少,比如樓頂修補最多幾百元就能搞定,報賬卻遠遠高于此。
業主們隨后要求物業配合進行更深一步查賬。這一查又發現,去年除了目前業主們能了解到的近400萬元工程項目外,還有上百萬工程費雖尚未完全施工,但已透支了今年的維修基金額度,并已出賬。
物業還稱,如要查更全的賬目,需要找業委會。但隨后業主們向業委會提出查賬要求時,遭到了拒絕。
在聯合勘察后,各方舉行了溝通會。參會的除業主代表外,還有居委會書記、業委會主任、委員等。溝通會也被業主全程拍攝下來。
溝通會上,面對業主們的重重疑問,負責小區管理的采林物業公司給出自己的說法:雖按流程所有維修工程均由物業公司負責,但實際情況是,小區內的所有公共維修工程均不是物業指定的施工單位,而是業委會自己人在操辦,物業工作人員都是在最后對方需報賬時才知道施工情況。為此,物業公司還專門出了份蓋公章的“情況說明”。
會上,物業經理還講到兩個細節:在2016年采林物業與小區進行合同續約時,曾提供1萬元現金給業委會某位核心人員,續約后還往該核心人員個人賬戶打款7萬元。對于此說法,該位業委會成員表示,錢款均用到了公用之處。
到底是業委會誰在操辦?物業為何放任及配合對方做假賬?面對記者的問題,陳經理直言,物業是業委會請來的,一方面擔心得罪業委會從而被清出小區,另一方面他也將此情況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過,但沒人管。最后陳經理表示,所有賬目物業目前均有保存,如果相關職能部門介入調查,物業將全力配合。
在采訪九城湖濱居委會時,居委會工作人員表示,居委會已將業主們的舉報情況向街道進行了反映,目前還在調查。
記者隨后也曾多次償試聯系小區業委會主任及其他成員進行了解,包括主任、副主任均拒絕采訪。僅有一位業委會成員表示,所有的項目均有賬目可查,也確實應該查查了,錢是大家的,不能亂用。
質疑
業委會監管空白誰來填
九城湖濱小區的業主們相信自己手上的資料已很能說明目前小區的業委會存在問題,并向12345、居委、街道、房辦、檢察院等部門進行過反映,但均無下文。也想過向法院起訴,但如果要告業委會,而業委會又是業主自己選出來的,連起訴對象都不成立。無助的業主們最后只能報警。目前,超過600位業主的簽名報案文本已交給警方,希望能引起警方重視立案調查。
據了解,目前我國業委會監管方面還是個空白,相關的法律法規中缺乏明文規定。市物業協會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可以邀請當地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參與,從而對業委會進行監管。
此外,也有小區探索一些可實行的方法監管業委會。比如,小區另設一個監督小組,專門來審議業委會的決定;公章由專人保管,使用都有記錄備案,以防止個別人濫用;對業委會能動用的資金嚴格規定在一定范圍內; 凡業委會認可的賬單必須由正副主任共同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