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南雙修試點有進展有成效)
濟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將其作為實現城市轉型發展、改善人居環境的有力抓手,結合創建國家生態城市、水生態文明城市、生態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等工作,開展了一系列城市雙修示范項目,取得了保泉、治違、顯山、露水等多方面成效。主要經驗和做法包括:
一、開展規劃編制,強化規劃引領。一是開展問題調查評估,聚焦生態環境惡化、風貌特色不鮮明、交通擁堵、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短缺等問題、短板和欠賬,明確雙修重點區域。二是編制雙修專項規劃,進一步明確雙修總體引導方向、工作體系、技術指引,完善系統方案和控制通則,制定專項規劃庫、實施項目庫及近遠期的行動計劃。三是開展相關專項規劃、城市設計編制。完成了“一湖一環”景觀亮化規劃、戶外廣告規劃、山體周邊建設控制規劃、綜合交通規劃、中央商務區城市設計等一批規劃設計。
二、聚焦重點問題,加強泉水保護。泉水是濟南最重要的特色,濟南市將泉水保護作為雙修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多部門推進小組,完成了重點泉域生態控制線劃定,共建山、河、帶、區管控體系。科學劃定了山體、河流水系、直接補給區、重點滲漏帶四條保泉生態控制線,完成了《濟南市泉水直接補給區界線劃分報告》,開展了直接補給區和強滲漏帶范圍內102片山體(含177座山峰)、68條主要河道、82座大中小型水庫、83公里輸水線路生態控制線的劃定工作,確定24處滲漏帶的管控范圍和要求,有效提高泉水的水土涵養和下滲能力,并修訂《濟南市名泉保護條例》。按照“治污、治河、治臟、治洪、治水、治景”的水生態治理戰略開展水生態修復和保護工作。貫徹落實“攜河北跨”戰略要求,開展《黃河生態景觀帶規劃研究及鵲華區段概念城市設計》,聚焦黃河沿岸生態建設與景觀塑造,提出生態體系構建、公園綠地建設、景觀體系構建等規劃構想。
三、開展生態修復,突出顯山露水。在“顯山”方面,圍繞“護山、育山、觀山、游山”,開展破碎山體整治、整體山體綠化提升和山體公園建設等工作。因地制宜地采取整治、復綠、景觀修復等工程措施,探索多種山體修復利用模式。加強山體周邊城市建設管控,提出“一保三控”規劃策略,一保為劃定山體保護線,嚴格保護山體自然資源;三控分別為控制山體天際輪廓線,凸顯濟南青山特色;控制觀山廊道、視線;控制山體周邊建設,劃定建設協調區。實現山體可進、可游、可觀、可賞。開展山體綠化三年行動計劃,完成12處破損山體治理、55座山體綠化提升、26座山體公園建設,打造了一批特色突出的山體生態修復、山體公園精品工程。
在“露水”方面,緊密結合市情、水情,實施五庫連通工程,加強節水減排體系建設,基本構建了“河湖聯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的水資源配置格局,為泉群持續噴涌提供了有力保障。加強水生態修復與保護,基本消除歷陽河、玉繡河等6條河道水體黑臭現象。
四、多方拆違拆臨,提升城市形象。按照“縣區為主,臺賬管理,階段實施,壓茬推進”思路和“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控新治舊、司法保障”原則,全面開展市區內違法建筑拆除行動,同步開展增補綠化、公共設施工作。一是領導重視,先公后私。市級層面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各級各部門敢于動真碰硬。堅持“先政府,后個人”、“先黨員,后群眾”,涉“公”單位、黨員干部模范帶頭拆除所涉及的違法建設。通過拆違拆臨,還綠于民、還路于民、還山于民。一大批歷史遺留、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百姓高度關注的違建頑疾得到了根治。二是依法保障,長效管理。出臺相關法規、條例,制定相關工作機制,印發《濟南市拆違拆臨行動方案》《拆違拆臨地塊后續利用工作規則》等相關法規條例,對暫不具備拆除條件的公共建筑等制定有效的措施,對拆違行動做出系統部署,建立完善調查取證、聯合認定、高效處置的工作機制。完成《濟南市戶外廣告和牌匾標識專項規劃》,修訂《濟南市戶外廣告設置管理條例》,規范廣告、牌匾標識的設置管理標準。三是臺賬管理,壓茬推進。2017年1至8月分3期臺賬,每一期又分若干部分,領導小組辦公室分期分批向社會公布拆除臺賬,壓茬推進,掛圖作戰,銷號清零,壓實拆違任務,傳導工作壓力。定期召開情況通報和獎勵會,出臺了拆違工作紀律辦法,強化對黨員干部追責。四是拆建同步,關注名勝。注重拆后利用。推動拆違和地塊利用同步研究、同步策劃、同步推進,利用拆違拆臨后地塊,大力推進城市綠化空間、便民公益設施建設。新建公共停車位1萬余處,新增市民活動場所279處,在建已建綠地1900余處,面積211萬平方米。
2016年以來,累計拆除違法建設6萬余處,面積2700萬平方米。拆除違法戶外廣告1.6萬余處,面積81萬平方米。通過拆違使城市形象得到明顯提升,城市環境得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