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信受騙血本無歸
受害人李先生前后一共投資了近20萬元,也就第一次購買8800元產品時拿到過返利。“春節后聽說潘鍇紅被捕,跑了好幾趟公司,卻發現我的錢都沒影了。”
受害人葛女士說,她投資一部分錢后,覺得獲利不少,就又從弟弟家拿了不少錢投資。“現在我和弟弟一共將近70萬元都搭進去了。”
“由于最初門檻不高,而后期返利較快,潘鍇紅的業務發展得很快,最高單日入賬金額就能達到幾百萬元。然而,公司主營的化妝品、日用品這些產品根本不是主要業務,而是以此為幌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潘鍇紅實際是在拿從投資者手中圈來的錢做慈善,為他個人謀取名利。”秦必信說。
一些受害者表示,之所以愿意相信黃埔露靈滋的運營模式,一方面是由于高額的回報,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潘鍇紅個人的信任。“因為他是做慈善的,而且名氣又那么大。”一位受害者說。
■律師說法
慈善尚需制度約束
從演藝明星到大企業家,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慈善事業,“詐捐門”的主角也不斷上演著“走馬燈”。而潘鍇紅以慈善為幌子高調吸金案件的暴露,則讓原本就脆弱的慈善公信力遭遇重創。如何才能遏制“慈善”滑向“偽善”甚至是犯罪?
江蘇石城律師事務所主任謝開順律師說,立法不完善是當前制約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國外慈善事業相關法規和制度比較完善,不是想捐就捐、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而是有一整套程序,捐給誰、怎么捐、怎么用,怎樣的行為才算是慈善行為,都有明確規范。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慈善捐贈的接收主體沒有法律規范,二是對慈善款項的“來源”和“去向”缺少監督。這就導致容易出現借慈善之名行違規甚至違法犯罪之實。
專家建議,應盡快出臺專門的慈善法、慈善事業促進法等,同時,應由慈善、公安、工商、稅務等多部門對善款的來源以及用途強化監管審核,防止“慈善”被濫用。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