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華社天津日報
10月25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回到他的母校天津南開中學,與1500多位南開中學師生傾心交流。10月30日,《天津日報》刊登了溫家寶的署名文章《同南開中學的師生們談心》,文章中,溫家寶說到,這是他闊別南開中學51年來第一次正式回母校看望師生,愿借此機會同大家談談心。
談童年
“窮困、動蕩、饑荒的往事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我出生的年月正是日本侵略者在華北大掃蕩和實行‘三光’政策的時期……”文章中,溫家寶首先從自己的身世講起,他說,“我的童年是在戰爭和苦難中度過的,窮困、動蕩、饑荒的往事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我深知,這不是我們一個家庭的苦難,也不是我出生的那個年代的苦難,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苦難史。我逐漸認識到一個道理:中華民族災難深重極了,唯有科學、求實、民主、奮斗,才能拯救中國。”
溫家寶還結合自己在南開中學的學習和成長經歷,告訴同學們:年輕人要善于獨立思考、探索真知,不怕困難,勇往直前……
談父親
“父親是個老實人,一輩子勤勤懇懇。今年他過世了,可謂‘生得安分,走得安詳’”
溫家寶談到,上高中和大學以后,他家里人在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中受到沖擊。爺爺在1960年因腦溢血去世,父親也在1960年因被審查所謂的“歷史問題”,不能教書,被送到郊外一個農場養豬,后來到圖書館工作。溫家寶考上大學向父親告別就是在離城很遠的養豬場,父親告假回家幫他收拾行李。溫家寶說,“父親是個老實人,一輩子勤勤懇懇。今年他過世了,可謂‘生得安分,走得安詳’。”
溫家寶表示,盡管家里出現這樣一些情況,他仍然追求進步。他是個善于思考的人,立志為改造社會而獻身。
談人心
“公平和正義是社會的頂梁柱,失去了它,社會這個大廈就會倒塌”
溫家寶還談到,參加工作以后,他有14年時間是在條件極其艱苦的祁連山區和沙漠戈壁地區工作。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中央工作后的最初十年間,他經常深入農村、廠礦、科研院所進行調研,廣泛接觸基層干部群眾。
溫家寶指出,“在中國,不懂得窮人,不懂得農民和城市貧困階層,也就不會懂得窮人的經濟學,更不可能樹立窮人的教育觀。公平的核心是在生存、競爭和發展的機會上人人平等,而不是基于財富或其他特權的平等。一個政府如果忽視民眾和民生,就是忽視了根本。而公平和正義是社會的頂梁柱,失去了它,社會這個大廈就會倒塌?!畤谌诵摹?,說的就是人心向背決定社會的發展和政權的存亡。政府是窮人最后的希望,民眾的貧窮是政府最痛心的事。只有把這些道理真正弄懂,才算真正理解‘以人為本’的含義?!?/P>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