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顯赫的家世到平凡的生活,從中南海西花廳到河南北部的一個小城焦作,似乎是一個謎。
周志勇告訴記者,他爺爺兄弟三人,爺爺排行老二,叫周恩溥。老大就是周恩來。他還有一個三爺爺,叫周恩壽。大爺一支,沒有后代。三爺一支,六個子女。他爺爺只有他父親這一個兒子。他們做孫輩的,平時稱呼總理叫大爺爺,稱呼鄧穎超叫大奶奶。但是,他的父母卻稱呼總理叫七伯,稱呼鄧穎超叫七媽,這是按家族排行稱呼的。
周志勇說,他們一家到河南來,是按總理的要求辦的。
“不要當官,當工人最好”
那個時候,周志勇的父親周榮慶在北京志愿軍醫院當宣傳文化干事。抗美援朝結束,軍醫院的人面臨轉業,國家正好提倡機關干部下基層勞動鍛煉??偫砭驼f,你們到基層去吧!不要當官,當個工人最好!
就這樣,在1957年,周榮慶轉業被分配到了河南汲縣衛校當宣傳文化干事。周榮慶母親王蘭芳也跟著他一塊來到了河南。
到河南不久,周榮慶又調到焦作市九里山鋼鐵廠。后來,又服從組織安排,先后到焦作輪胎廠、群英機械廠等單位工作,都是沒有任何職務的普通干部。
就是在九里山鋼鐵廠,周榮慶結識了剛從焦作農村招工到廠里“三八”煉鋼爐工作的晉菊清,鑄就了他們一生的姻緣與佳話,也使這個家庭在河南繁衍生息、默默無聞50多年,和豫北許多工人、農民一樣過著普通的生活。
1959年5月10日,30歲的周榮慶和20歲的晉菊清喜結連理。
1968年5月1日,婆婆王蘭芳對晉菊清說:“菊清呀,你陪我去趟北京吧,我想你七伯、七媽了。”
晉菊清一聽,很興奮地問:“咱們一家都去?”
王蘭芳說:“榮慶不去,他在家上班。你帶著孩子陪我一起去吧?!?/P>
現在的人們,很難想到,這婆媳二人,帶著三個年幼的孩子,作為共和國總理的至親,竟然憑著幾張站票,在火車上熬了一天一夜才到北京。
給親屬定“十條家規”
人有三親六故,周恩來同樣也有自己的親眷。但他要求他的親屬們,不論什么時候都不要說出與他的關系。
周總理曾給親屬們定下“十條家規”,包括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去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看;在任何場合下,都不要說出與周恩來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等。
周志勇還講起一件往事,說他三爺爺一生有兩大遺憾,其中之一就是解放后一次淮安老家也沒回成。
為什么沒回成?總理不讓他回,說:“你是我周恩來的弟弟,你一回去,省委、地委、縣委的領導就得陪同你、接待你,既浪費地方的錢財,又耽誤地方上的工作?!?/P>
1965年春節前夕,周總理決定平掉老家的祖墳,一位堂嫂想不通。已退休的周恩壽覺得這是一個回老家看看的機會,就找周恩來要求:“哥,我回去做十嫂(堂嫂)的工作?!?/P>
周恩來一聽很高興,當即表態:“好呀!”
但轉念一想,又立馬制止道:“你不能回去!”
就這樣,直到1985年周恩壽去世,一次老家也沒回成。
“你們花錢,自己掙”
周志勇說,他奶奶王蘭芳、三爺周恩壽,都在戰爭年代落下嚴重傷病,解放后不能正常上班。周總理就對他們說:“你們拿著人民的‘小米’(指工資),又不能正常上班,干脆提前退休吧。”
如果正常退休,能拿到70%到80%的工資;而提前退休,比例要小得多,這樣一來生活就成了問題。周總理就說:“你們的生活、看病錢,我出?!?/P>
就這樣,周總理每月從自己400元的工資中,拿出100元給三弟,拿出50元給二弟媳??床〕运庡X也是總理根據需要另出的。
這種資助,一直持續到周恩壽的6個子女全部參加工作,持續到王蘭芳去世。
并且,周總理專門交代周榮慶:“這50元錢,是給你媽媽的,你們誰也不要用。你們花錢,自己掙?!?/P>
記著周總理的囑托,周志勇這些后代,現在的住房雖然寒酸、生活雖然清苦,但從來沒向組織上伸過一次手,也從來沒向誰抱怨過一句。
晉菊清現在的住房,是在群英機械廠工作時分的,從上世紀60年代一直住到現在。那是一個看上去破舊不堪的紅磚樓,晉菊清住在二樓最東頭、像集體宿舍一樣的一間筒子房。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