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現代快報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浙江大學進行一次實驗,4種菜放冰箱里,隔夜后亞硝酸鹽全部“嚴重超標”,其中葷菜比素菜超標更嚴重。報道里還說,市民吃隔夜菜,會提高亞硝酸鹽中毒的概率。食品工程博士“云無心”撰文質疑,浙大的實驗結果,錯誤引用了國家標準,隔夜菜“絕不能吃”更是聳人聽聞。
事件回放
一次實驗變成
“隔夜菜真不能吃”
該消息最早出現于《都市快報》9月6日的《好奇實驗室》欄目,新聞標題為《炒青菜 韭菜炒蛋 紅燒肉 紅燒鯽魚 冰箱里放24小時 亞硝酸鹽含量全部嚴重超標 隔夜菜看來真的不能吃》。《好奇實驗室》選擇了杭州居民最愛吃的四種菜,到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食品科學與營養系實驗室,讓浙江大學的沈建福副教授和他的兩個碩士研究生做了個實驗。
實驗結果顯示:剩菜放24小時亞硝酸鹽全部嚴重超標,而亞硝酸鹽可使血中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失去運氧的功能,致使組織缺氧,重則死亡。成人攝入0.2~0.5克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如果長期食用還可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大腸癌等疾病。
專家回應
成品菜肴并無
亞硝酸鹽含量國標
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云無心發文指出,《都市快報》以及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的實驗中所說的“嚴重超標”的表述并不成立。云無心指出,報道引用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只適用于新鮮蔬菜和肉類中的亞硝酸鹽含量。但實驗中用的卻是煮熟、加工過的菜品,用新鮮蔬菜和肉類的標準比對熟菜,顯然沒有可比性。
“事實上,國家標準不規范餐飲業中亞硝酸鹽的含量,所以炒好的菜中也就無所謂‘標準’,‘超標’也就無從談起。”云無心表示。
四川大學輕紡與食品學院教授賈冬英表示,菜品原料的不同、存放的環境、時間長短、制作工序的不同等都會影響其亞硝酸鹽含量的多少。目前國內外并沒有相關的具體研究成果,證明隔夜菜對人體的具體危害程度。而以一次實驗來證明“隔夜菜”的危害,未必科學和準確。
特別提醒
“隔夜菜”盡量少吃
注意冷藏密封保存
雖然隔夜菜的危害不如此前報道的那么夸張,報道中所得出的“嚴重超標”的結論也站不住腳,但專家們都同時提醒,蔬菜應該盡量當頓吃完、當天吃完,因為蔬菜過夜營養價值就下降了,而且容易導致亞硝酸鹽增加。雖然葷菜亞硝酸鹽含量變化不大,但應注意冷藏保存,防止腐敗變質。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