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山東人民廣播電臺報道,在山東一些地方,豬肉價猛漲,但部分散戶養豬戶“分毫未賺”,有的甚至無奈拆豬圈。而中型養豬場主們因獲得大量補貼,正在擴大生產規模,但無法在短期內彌補大量散戶“離”場造成的生產力空白,造成了這輪肉價的長時間持續上漲。
當前,豬肉價格繼續保持在高位,根本原因在于生豬養殖數量的大量減少。有調查發現,自去年開始,農村大量散養戶因多種原因的制約紛紛退出,超級養殖大戶投產擴產尚需一定的時間,規模化養殖替代傳統養殖所形成的“空窗期”,帶來了豬肉價格的上漲,以及無數農村養豬人“進”與“退”的選擇。
通常來說,豬肉價格走高時,會吸引大量養豬戶增加喂養,直到價格跌落時再反之,這個價格起伏過程大約三年左右,被學界稱為“豬周期”。
可山東一些地方的養豬戶,在豬肉價格上漲的時候卻是集體退出,不再遵循“豬周期”規律的背后,像他們這樣的散養戶養豬賺不到多少錢了,積極性已經消失殆盡。
已經養了十一年豬的濟陽縣侯家村養殖戶侯永堂算了這樣一筆賬,現在生豬出欄價格基本保持在每斤9塊五毛左右,成本達到每斤7塊五毛錢,這里面包括6.5元的飼料費、0.5元的人工費、0.5元的水電費、折舊費等等,也就是說生豬出欄的純利潤在每斤兩元左右,一般按每頭豬250斤計算的話,一頭豬最多凈賺500元。
這也就意味著,那些只有十幾二十頭豬規模的小養殖戶,一年“最多也就賺個萬把塊錢”。當然,這里還沒有考慮技術落后、價格波動、疫病等充滿變數的因素,“算上這些的話,能不能賺到這萬把塊錢就更不好說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果出去打工,收入就會高得多,也穩定的多。有村民用前幾年在煙臺海陽打工捕撈海貨的經歷為這種對比作了佐證,說現在打工“一天二百塊錢,三百塊錢的,一個月給7500元。”實際上,在繼續養豬與外出打工之間,散養戶們只能選擇后者。
但是,地方上一些初具規模的中型養豬場主們,此時都積極投資準備擴大規模。侯家村最大養豬戶侯永堂無疑就是其中的一員。這樣做的理由是顯而易見的,規模效應所帶來的收益更加可觀,集約的生產方式效率更高,同時,這也是地方政府所樂意看到的事情,因為這樣也能使豬肉供應更加穩定。
2008年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的一份文件稱,相關補貼是按生豬出欄量來發放,最低一級的標準也要“年出欄500到1000頭”,對應的補助標準是20萬元,最高至年出欄3000頭以上,可以獲得補助80萬元。
這個補助所對應的養豬規模,占用資金都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這對融資無路的散養戶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見,解決融資問題的“大戶”們,通過擴大養豬規模,既可順勢填補散養戶退出留下的巨大市場空白,還能坐享政府的扶持。
談及豬肉價格高位運行將持續到何時,侯永堂說,“一是原材料成本都上來了,再就是現在養豬的不多,上的不多,雖然現在行情很好,但如果要再擴,資金流動還受制約,我這樣,大型豬場也一樣。但是老百姓(退出)的”空當“一下子彌補不過來。”
分析說,養豬這個在中國盛行了幾千年的古老行當,“終于走到了一個轉折的節點”。市場與政府力量的雙重推動,帶來的是規模化養殖對傳統散養的全面代替。成本上升、疫病威脅、融資困難以及外出打工的吸引,導致海量的散養戶迅速離去,而超級大戶擴產進場必須存在的空窗期,造成了這輪肉價的長時間持續上漲,更造成農村生產力的劇烈變化。“從現實來看,農村養殖大戶必須堅持走規模化養殖的道路,這里面少不了的是相關部門關于資金、技術等各個方面的大力扶持。”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