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湖北神農架是世界中緯度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綠色寶地,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全球生物物種的天然基因庫,在我國有“華中之肺”的美稱。然而,7月中旬至8月中旬,記者與專家聯合調查發現,有著重要生態意義的神農架林區內,竟出現了100座小水電站。林區已建成的90座水電站中,88座為梯級開發的引水式電站。河水被壩體攔截后,通過山體內開掘的隧道,引到下游發電后排出。在離出水口不遠處,河水再次被斬斷,通過山體隧道,引到下一座電站,原有河道因此廢棄斷流,河流生態破碎,整體生態面臨威脅。
跑馬圈河:水電局長也是電站股東
1981年,時任湖北省委第一書記陳丕顯提出:“湖北保不住一個神農架是犯罪。”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為神農架確立了“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16字方針。而現實情況是,神農架是國家重點貧困地區之一。強烈的脫貧渴望,讓保護與開發的天平,逐漸向后者傾斜。于是,逐利的手伸向了神農架保護政策相對寬松的水資源。
神農架最早的電站建于上個世紀70年代。到2000年,全區有電站29個。在之后的10余年間,林區建成的電站多達61座。投資小、風險低、運營成本低、經濟效益好,這是當地人對小水電的一致看法。
談起小水電建設,林區水電局局長陳光文抑制不住激動。早在2004年,他在宋洛鄉當黨委書記期間,就提出要把水資源豐富的宋洛鄉建成“水電之鄉”。陳光文坦承,自己在宋洛鄉當黨委書記時,在某電站入了10萬元的股份。如今,他每年能拿到1萬~1.5萬元的分紅。
管理混亂:70%的電站未經環評審批
在陳光文局長看來,2006年之前是投資電站的最好時期,除了有水可圈之外,審批程序也非常簡單,“只要拿個實施方案,電站就可以動工。”
到了2006年,原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出臺了“關于有序開發小水電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通知”。國家要求清查無立項、無設計、無驗收、無管理的“四無”電站。
這一年,24座小水電站的老板到林區水電局補了手續,水電局組織專家進行了評審。同一年,林區環保局也對在建的30個電站進行了環境影響“后評價”。與水電局的“寬容”不同,環保局否決了大多數電站的環評。
林區環保局環境監察支隊的工作人員甘萍稱:“神農架太敏感了!要是把環評都批了,這些電站都合法了,萬一出問題誰來負責?”
據了解,截至目前,林區所有水電站項目中,已通過環評審批的只有29座,環評通過率不足30%。
沒有經過環評審批的水電站,或照常引水發電,或大干快上。對此,環保部門只能干瞪眼:“我們沒有辦法讓電站停產整頓。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打個調研報告給政府。”
生態破碎:造成整個水生生物鏈斷裂
林區有堵河、南河、香溪河、沿渡河4大流域,記者走訪了其中的51座引水式水電站,一路看到,除個別水電站老舊失修導致壩體漏水外,其他水電站的攔水壩下,河水均出現斷流,河床裸露。
原水利部、國家環保總局長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說:“在神農架這個具有特殊生態價值的地方,冒出來這么多水電站,不可思議!”
首屆“湖北十大環保杰出人物”、武漢大學胡鴻興教授對神農架的大建水電站深表痛心。他說,河流斷流對游禽和涉禽影響也很大。沒了可供產卵的水,神農架水陸兩棲類動物的繁殖很成問題。
長江科學院流域水環境研究所總工黃茁認為,河流斷流會造成整個水生生物鏈的斷裂,進而導致水生植物、水生動物的減少甚至滅絕。山區的河流與地下水相連,河流斷流將使地下水位下降,影響沿岸植被的生長。
一直以來,水電被認為是清潔能源。早在2001年,翁立達就公開反對這種說法。“所謂清潔能源,應該符合環保概念,水電站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不能簡單稱之為清潔能源。”翁立達稱,水是整個生態的核心組成部分,就像人體的血脈。這些水電站就像在血管里形成的一個個血栓,對神農架整體生態構成嚴重威脅。
現實矛盾:一邊喊關停,一邊還在大建
專家翁立達說:“水電開發的稅收交給地方,而破壞后的修復則由國家買單。追求短期的利益帶來長期的生態破壞,無異于飲鴆止渴。神農架發展小水電不符合科學發展觀。”
在接受采訪時,林區政府副區長楊曉發稱:“神農架小水電不利于生態保護。我們愿意為了生態保護,犧牲眼前利益。”他強調,今后要逐步關停公路沿線和保護區內的水電站。
口頭大喊關停,為何卻出現大建水電站的局面?
林區水電局局長陳光文說:“這些年,媒體盯著神農架,對林區的發展有很大的制約。神農架要保護,但一味地保護,農民怎么辦?公務員怎么辦?神農架人民也要生存。”做過鄉黨委書記的他堅信:“領導在位子上,不搞建設,農民要恨死他。他走了,誰也不會念他的好。”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也表示,都說要把保護神農架作為干部的考核標準,但是這個標準怎么定?搞建設,GDP搞上去看得見;搞保護,搞得再好誰摸得著?
老百姓的脫貧動力以及官員的政績考核體系,讓水電建設成了保護與發展這對矛盾下的現實選擇。 ( N楚天都市報 農民日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