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一恒(資料圖)
把動車剎車推到底,需要1~2秒,但就沒時間逃生了;從司機座位上跳起,逃往車廂也只需要2~3秒,生還的希望要大一些。生死關頭,只能選擇其一,你會如何選擇?D301次動車司機潘一恒選擇了前者。
潘一恒是福州人,今年38周歲。當武警從嚴重變形的司機室將他救出時,他仍在駕駛位上,胸口被剎車閘把捅穿。“若沒有緊急制動,起碼要多墜落1~2節車廂。”同為動車司機,潘一恒的同事白云(化名)向我們分析了潘一恒生命中的最后兩秒。
被剎車閘把捅穿胸口
白云是動車組福州機務段動車司機。他告訴記者,事發當晚,同事趕到事發現場,后致電他:武警從已經嚴重變形的司機室將潘一恒救出時,潘已經犧牲,動車制動機(俗稱剎車)閘把已經推至緊急制動位,胸口被閘把捅穿。“潘一恒生命的最后一刻,肯定緊急剎車了。”白云說,在運行位時,剎車閘把是與司機平行的,只有推至緊急制動位時,剎車閘把才斜對著胸口,加上巨大的沖擊力,才能把胸口捅出一個大洞。要是潘一恒沒有把閘把推至緊急制動位,閘把根本不可能把他捅死。
他放棄了逃生的兩秒
白云說,在信號燈失靈、沒有調度信息的情況下,只能憑肉眼判斷前方是否有障礙物,是否要減速、剎車。當時是雷雨夜,以他的經驗判斷,肉眼能見度只有100多米。以動車正常行駛的車速,當時留給潘一恒的反應時間大概只有兩三秒。
白云說,把剎車閘把推到緊急制動位,并確保其卡在緊急制動位上,不松動,需要1~2秒的時間。而司機駕駛座距離背后的車廂就3~5米距離,跳起,跑至門邊,開鎖,逃出司機室,逃往車廂只需要2~3秒。若潘一恒不管乘客,第一時間逃至車廂,不能確保自己一定生還,但起碼有生還的希望。
白云說,緊急制動后,動車無法馬上停止,但速度會快速下降,幾秒鐘時間至少減速10~20公里/小時,否則墜落的就不止4節車廂。“可能潘哥什么都來不及想,本能地就選擇了緊急剎車。”白云哽咽地說,潘哥這一抉擇,犧牲了自己,卻為身后旅客多贏得了一份生機。
行車18年零事故
白云說,潘一恒是福州人,1973年出生,1993年8月從廣州鐵路機械學校畢業后分配到福州機務段,一直從事機車乘務工作,2009年通過培訓后,取得動車組駕駛證。他從事機車乘務18年來從未發生任何行車事故。
白云說,動車司機開車都有一個類似公里數排行榜,潘一恒動車安全行車23萬多公里,還獲得百日安全競賽先進個人、優秀員工等,是個業務扎實、憨厚肯干的司機。
同事眼中的潘一恒
白云說,他跟潘哥不在一個組,但曾和潘哥一起跑過兩趟車。印象中,潘哥個不高,話不多,人很憨,對誰都是笑瞇瞇的,從來不跟別人紅臉。“潘哥細致得很。”白云說,動車司機都有一本黑色的小本本《司機手冊》,即行車筆記。潘一恒的《司機手冊》總是密密麻麻:每站到站時間,每段區間運行時間,開車前討論,開車后總結,事無巨細,記錄得十分詳細。
潘哥開車也很注重旅客的感受,他啟動動車后,車速提 2~3公里/小時,至車子 行5~6米后,再平滑滑 速,這樣乘客就不會加有強烈的推背感。潘哥告訴他,這樣旅客坐起來更舒適。“潘哥也很謙虛。”白云說,動車組有不少80后的年輕司機,潘哥年近四十,開車經驗很豐富,卻不恥下問,時不時向這些小年輕請教。
(注:白云為鐵路動車司機,因為事故調查結果尚未公布,不愿意透露姓名,遂化名。)(N本網記者 章微/文 毛朝青/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