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年留影
含蓄的愛——不僅是對子女,更是對國家。
1932年,何澤慧考入清華物理系,4年后到德國攻讀博士學位,選擇了“實驗彈道學”的專業方向。蘇州十中是她的母校,該校教師徐思源說,何澤慧曾告訴她,之所以選擇去德國留學,就是因為看到當時國民政府聘請的軍械制造專家都來自德國,她要去德國學習先進的軍械制造技術,讓祖國不再受欺辱,“這是何先生一輩子的精神寫照,科技報國是她最大的心愿。”
“文革”期間,何澤慧和錢三強被下放到干校勞動,何敲鐘,錢種地。面對當時的狀況,無論是同事還是子女,都沒有聽到過她一句抱怨,她曾說:“不管國家對得起對不起你,對國家有益的,我就做。”
老房不修 “能住就行”
很多人回憶起她的時候,都會說出兩個詞“簡樸、節省”。
中關村14號院是一片灰色老樓,何澤慧和錢三強從1955年起居住于此。走進室內,墻壁上是歲月沉積留下的灰黃,咖啡色的木地板被步履磨得發白。
何澤慧的學生周蕙明回憶,2002年前后,曾與老同事一起去看望何老,走進她家的第一感覺是:時光倒流30年。全是舊家當,地面和墻壁沒有裝修過的痕跡。問她為何不裝修,她就說“這不是很好嗎!能住就行,何必找麻煩。”說完她又補充,“也刷過,外孫女中學校際交流的法國學生要來訪問,我就讓女婿給發黑的墻壁刷了一層白灰。”說完,她孩子般地大笑起來。
女兒錢民協說,曾想過給母親換一套條件好的住宅,但母親不肯,“她說出門就能碰到老鄰居,日子過得熱絡。”小紙條、小布條、紙繩、鉛筆頭,她都留著用。“不能隨便扔了,能用就用。”女兒說,這是母親常說的話。家里的舊毛衣都被改成了坐墊。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陳和生說,直到2000年86歲時,她還每周堅持到高能所上班,謝絕轎車接送,乘坐所里班車,假期沒有班車時就乘公共汽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