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備受關注
折射公眾對大學評價的呼喚
大學排行榜,其實是大學評價的一種外在形式。有專家指出,之所以公眾對大學排行榜如此熱衷,之所以各種大學排行榜每一公諸于眾,總能吸引無數關注,根本原因是,公眾對大學評價的需要。
所謂大學評價,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標準對高等教育整體或個別機構進行客觀的科學判定的過程。
“大學評價之所以必要,首先是社會的需要。”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李守福教授指出,高等教育是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政府、社會群體以及個體在內的整個社會都為高等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社會資源,以期能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和創造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這些投入是否得到了相應的回報以及大學是否實現了所期望的目標,只有通過評價才能得到明確的回答。 “其次,對于大學來說,評價不僅是促進教學科研水平提高的手段,而且也是自身發展的客觀需求。”李守福指出,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大學教育的多樣化和校際間差距的不斷拉大。特別是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學生擇校(或專業)范圍越來越大,學生對學校或專業的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個體對大學的評價。時至今日,學生和大學的角色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學生已逐漸從過去那種大學門前的入學乞求者轉變為受大學歡迎的顧客,大學也逐漸開始從挑選學生的時代向被學生挑選的時代過渡。所以,開展大學評價活動對大學的發展來說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浙江師范大學教育評論研究所教授劉堯也曾指出,大學評價,有助于引導政府和社會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將有限的資金流向優秀的大學;有助于引入競爭機制,使中國大學融入社會改革、爭取辦學自主權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影響大學的社會聲譽,從而影響大學的生源質量、經費數額、生活待遇等一切需要政府更需要社會支持的資源;有助于吸引國人關注大學教育,拉近了大學和大眾的距離;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門推銷大學教育、爭取社會資源。另外,大學排名不僅僅是給大學排出先后次序,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通常能診斷出大學在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每年一次的大學排名所形成的排名軌跡,可以動態地反映各個大學的發展規律。認真分析各指標的強弱和相互之間的影響,能夠準確地找出各個大學的發展潛力,甚至找出大學對社會的參與程度和與社會的關系;大學排名揭示的各個大學的實際情況,還可以供各級政府決策時參考。
3.路在何方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評價
在我國,政府主導的大學評價形式是存在的,那就是“本科教學評估”,而且,為期五年的本科教學評估,在促進高校改善辦學條件、重視本科教育質量上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我們也看到,由于評估中不同程度存在著的形式主義、弄虛作假問題,評估組織和評估形式,都曾飽受質疑。有專家指出,之所以“本科教學評估”遭受詬病,其根源在于評估以行政為主導,管評辦不分。針對“本科教學評估”,不止一位大學校長曾直言不諱地指出,“一個學校辦得好壞,不是靠上級組織的評估評出來的。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它是靠社會上的影響,由社會評估的。比如就業的狀況、對社會的貢獻等等,這些是最真實的評估。”
如此看來,在我國,大學評價似乎陷入了這樣一個兩難的境地:對于大學評價的價值和存在的必要性是能夠達成基本共識的,但是,該由誰進行大學評價卻始終無法達成共識。一方面,由政府主導的“教學評估”,批評聲始終不絕于耳。呼喚一個由獨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的評價機構來進行大學評價的需求越發強烈;可是,另一方面,目前社會上很多民間機構,即所謂的“第三方”進行的大學排行榜,其科學性和公正性,又無法令人信服。“中國特色學校評價模式”,到底路在何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美國,自“大學排行”誕生之日起,便有著嚴格的界定,即“大學排行”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根據編制者確信能夠測量或反映大學學術質量或教育質量的某些準則或某一套準則編制的“最佳大學”院校名單;第二,必須按編制者預設的指標,以量化形式為大學排出順序。其中,每一所大學都必須有自身的位次;第三,必須公開大學排序所用的方法及其數據來源。
中國人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室胡莉芳老師的觀點具有代表性:大學評價,或者說大學排行榜作為一個公共領域,需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大學排行榜本身并不能決定大學的競爭力或實力。排行榜是一種第三方的大學評價,評價或排名本身不能創造價值。它只能揭示客觀存在的事實,或者起到某種引導作用。第二, 大學評價和大學排行榜應該以公共利益為先。大學排行榜的評價對象是大學。大學是公共事業單位,公共性是大學的本質屬性和價值追求。大學排行目的是為了公共利益,為家長、學生、雇主以及其它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服務。因此,大學評價和大學排行榜是非營利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第三,大學排行榜雖然是開放的,但準入應該有專業限制。大學是繼承、創造和傳播高深知識的場所,只能由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或者機構進行評價,不可以任人“評頭論足”。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