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建甌市東峰鎮井岐村一個名叫鳥壟的山坳,眼前水稻綠意盎然,細看田間水面,水波蕩漾間不時冒出幾個氣泡——原來,這里藏著白鰱和花鰱。
“這片土地約30畝,原本是一片沼澤地。去年底,在鎮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對這片土地加以利用,嘗試‘稻魚螺’共養模式。”井岐村黨委書記王琳寶介紹,村里現有耕地3425畝,其中水田3100畝,而沼澤地就占了水田面積的十分之一。“這種模式要是成功了,就能大面積推廣了。”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井岐村的大量村民外出務工,原先難以耕種的沼澤地逐漸變成了無人問津的荒地。
“去年,鎮農技站組織幾個村的村干部到迪口鎮考察,學習迪口鎮‘稻螺魚’綜合種養的生態模式。回來后,我們村‘兩委’經過商議,決定以‘黨委引領、黨員牽頭’的形式開展試驗。”王琳寶說,村里統一流轉了30畝沼澤地,引進“稻螺魚”共養項目,并交給種養經驗豐富的村委會副主任黃仁生負責。
“我們這里的沼澤地情況與迪口鎮的農田不一樣,由于沼澤地水位高低不同,田螺熱的時候會跑到深水區,涼快的時候又回到淺水區。我們就根據田螺這一特點,只在水淺的地方種水稻。”黃仁生說,為解決田螺殼易長青苔的問題,他又在田里適量投放了一些白鰱和花鰱魚苗,凈化水質。
就這樣,“一粒米”邂逅了螺和魚。它們之間會發生怎樣的反應?
在井岐村的“稻魚螺”共養模式中,水稻能為魚和田螺避暑遮陰、提供養料,魚和螺的排泄物又能為水稻的生長提供有機肥。同一塊水田既有魚和螺的收益,又有水稻的收益,從而達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效果。
“瞧,這就是我們養的田螺,前段時間已經賣出去一批。”說話間,黃仁生掀開防鳥網的一角,步入稻田中,雙手在水中一撈,捧出好幾個大田螺。
在“稻魚螺”共養的同時,黃仁生還在田埂上種植肉絲瓜,提升土地的“含金量”。“田埂通風好、水分足。搭架種植肉絲瓜,既能遮陽降溫,還能帶來額外的經濟收益,一舉多得。”他說。
站在田邊的王琳寶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單純種水稻,純收入不過千元;‘稻魚螺’共養,雖然水稻產量有所下降,但田螺和魚的收入增加了。再加上肉絲瓜的收入,每畝的凈收入能翻好幾番。”(通訊員 盧國華 魏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