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烽煙淬魂 共鑄中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和臺灣光復80周年圖片展”在福州臺灣會館舉辦。
近日,30多位來自海峽兩岸的抗戰親歷者后人、專家學者、各界代表齊聚廈門市翔安區大嶝島,追憶兩岸軍民并肩作戰、共御外侮的抗戰歷史,傳承偉大的抗戰精神。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漳州華僑與僑居地人民迅速投身反法西斯戰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支重要力量。
邱金聲,福建龍巖人,入選退役軍人事務部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全民族抗戰爆發后,邱金聲任新四軍第二支隊三團副團長,在蘇皖地區開展敵后游擊戰,參加大小戰斗百余次,全團累計斃傷日偽軍3000余人。由于常年戰斗多次身受重傷、積勞成疾,邱金聲于1939年2月在皖南太平縣不治去世。
民族危亡之際,荷屬華僑救護隊在巴城集結。莊西言、柯全壽、許啟興等漳州籍愛國僑胞組建了專業的醫療團隊,他們帶著9輛救護車和醫藥物資奔赴烽火前線,馳援祖國。
為抗擊日本侵略,無數漳州華僑投軍衛國,上陣殺敵。為了光復祖國的山河,他們把一腔鮮血灑到了抗擊日寇的每一個戰場,他們或考入軍校航校錘煉殺敵本領,或加入南僑機工隊伍保障戰時動脈,更有志士投身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戰場書寫傳奇。
1938年5月,民族危急存亡之際,福建省會內遷永安,持續長達7年半。炮火沒有摧毀求知的渴望,反而點燃了興辦高校、培育人才的燎原之火。
祖國硝煙彌漫之際,海外華僑以財力物力支援抗戰,成為救亡圖存重要力量,漳州華僑傾其所有,每筆捐款、每批物資皆為“毀家紓難”的赤子豐碑。
李林(1915—1940),女,福建省漳州市人,印度尼西亞歸僑,193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堅決要求上前線殺敵。1940年4月,在晉綏邊區反“掃蕩”中,為了掩護機關和群眾突圍,不顧懷有3個月的身孕,率騎兵連勇猛沖殺,被日偽軍包圍后寧死不屈,用最后一發子彈射進喉部,壯烈犧牲。
“‘有國才有家,愛家先愛國’,這是林家祖訓,也是霧峰林家一代代人前赴后繼、抵御外敵的精神動力。”林銘聰是臺灣霧峰林家第九代后人、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
永安吉山,青山逶迤,綠水潺湲。此地人口不多,歷史上卻曾有9座書院,葛巾布衣之間文風蔚起。抗戰歲月,這里英才薈萃,在笠劍精神的激勵下,如星光燦爛,灼灼其華。
抗日戰爭期間,海外華僑是一支雄獅勁旅,其中,閩籍僑領創立了東南亞各國最主要的抗日救國團體。
覆巢無完卵,唇亡齒必寒。臺灣與福建隔海相望,人同祖、血同緣,同呼吸、共命運。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全民族抗戰爆發,福建沿海尤其是廈門、漳州、泉州等地成為臺灣同胞支援抗日的基地,八閩大地上也留下了許多臺灣抗日志士的足跡。
8月25日,福州市閩侯縣大湖鄉干部來到大湖抗日陣亡將士墓前,獻上鮮花祭奠先烈。“每年各個時節都會有人來墓前祭拜,其中很多是海外華僑華人。”大湖鄉黨委組織委員、宣傳委員楊興告訴記者。
8月31日,廈門市檳榔中學的清晨靜謐而莊重。在教學樓長廊中,“赤子功勛——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紀念展”悄然陳列。
9月2日上午,東山縣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祭奠抗戰烈士活動,在東山抗戰烈士陵園舉行,社會各界人士近千人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向抗戰烈士脫帽默哀,行三鞠躬禮,敬獻花圈,緬懷革命先烈。
抗戰老兵,是鐫刻在民族豐碑上的英雄,是支撐國家精神的脊梁,更是見證勝利榮光的“活歷史”。在民族存亡之際,他們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軀筑起抵御外侮的長城。如今,硝煙散盡,英雄暮年,但他們的故事沒有被時光湮沒。
1938年5月,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永安成為戰時福建省會,長達7年半之久,隨遷而來的機關、學校、團體機構達100多個。
14年,從一盤散沙到聚沙成塔,從危如累卵到建起鋼鐵長城,在中國共產黨高舉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層、各團體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最終匯聚成全民族抗戰的浩蕩洪流。
1937年8月,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的2000多名福建子弟兵編入八路軍三大主力師,從此馳騁在華北抗日戰場,立下了赫赫戰功。
抗戰全面爆發后,為存續文脈,福建沿海的大中學校紛紛轉移,開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教育大遷徙”。
福建作為中國重要僑鄉,其華僑群體在近現代中國革命歷程中作出了卓越貢獻。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眾多華僑領袖在東南亞各地廣泛動員,組織成立抗日救國團體。
福建是新四軍的重要組建地,被中共中央東南分局稱為“南方的模范隊伍”。
9月2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在北京舉辦第三場記者見面會。五位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或其遺屬代表,講述了先輩同中國人民并肩作戰、結下深厚友誼的故事。
在南安翔云鎮翔云村的忠義祠內,一方“一門忠義”匾額靜靜懸掛。匾額之下,《忠烈梁氏三十五人墓志銘》鐫刻于大理石上,一段跨越南洋與故土的忠烈往事緩緩鋪展,訴說著梁后宙家族為抗日救國所付出的沉重代價與崇高氣節。
在這場關乎民族存亡的偉大斗爭中,漳州華僑積極響應南僑總會的號召,以拳拳赤子之心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滾滾洪流……
在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一處屯堡院落靜靜矗立,這里是陳蘊瑜將軍故居。走過臺階來到天井,與正房相對的照壁前,展柜里陳列有陳蘊瑜將軍遺像、烈士證書、家書等資料。
秋日,在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的馬山腳下,龍見田村的農戶在田間奔忙、燒柴煮飯,一片祥和寧靜的人間煙火。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大興鎮爐坪村,矗立著一座軍人的半身雕像,目光炯炯,凝視遠方。雕像旁側便是一代抗日名將李家鈺將軍陳列室。
不久前,保存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南平市檔案館和武夷山市檔案館的《臺灣義勇隊檔案》,入選第六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引發兩岸民眾廣泛關注,也讓檔案背后的閩臺抗戰故事為更多人所熟知。
陳文總(1895年—1985年),同安石潯人,又名左武、佐武、復生,字君文,號逢場。早年任廈門大同小學教員,受“五四運動”影響,創辦進步報刊社團,推動新文化運動。后為抗戰愛國將領,戎馬倥傯中兼任汾陽軍校、陸軍大學等軍校教官。1947年,赴港創辦愛國名校福建中學,旅居香港直至去世。
“我認為銘記歷史非常重要。只有了解80年前發生了什么、我們做了什么,才能明辨得失,更好地應對當下挑戰。”在美國洛杉磯縣,百歲高齡的飛虎隊老兵梅爾文·麥克馬倫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翻開抗戰時期的老照片,就像拿起打開歷史記憶的鑰匙,每一幀光影里都藏著熾熱的家國情懷,每一幅照片都傳承著鏡頭后的赤子之心。這些老照片帶著歲月的斑駁,清晰定格了那些在烽火中奔走的身影。
8月30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由福建省檔案館和福建省臺灣同胞聯誼會聯合主辦的“義勇揮戈 同心復疆——臺灣義勇隊檔案文獻展”在福州開展。
出伏后的東北暑氣漸散,吉林敦化翰章紅軍小學的操場上,孩子們的笑聲飄遠。一尊戴著紅領巾的烈士雕塑靜靜矗立,目光如炬,似在凝望這群奔跑嬉戲的少年。
蘇精誠,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隊隊長、紅一軍團第二師政治部宣傳科長、八路軍第115師343旅政治部宣傳科長、129師386旅政治部主任等職。2014年9月,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涂通今,1914年9月出生于福建長汀,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5月離休,副兵團職。
葉青山(1904年-1987年7月11日),原名葉志泉,福建省長汀縣河田鎮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衛生事業的創始人之一。
“不滅倭寇,誓不生還。國將不保,何以家為?吾妻存之。”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廳內,陳列著一位壯烈為國捐軀的將軍遺像,他就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7師259旅旅長易安華。
走進廣西桂林市七星景區普陀山博望坪,蒼松翠柏掩映著一處莊嚴肅穆的抗戰遺址群——三將軍殉職紀念塔和八百壯士墓。這里長眠著1944年桂林保衛戰中壯烈殉國的國民革命軍三位高級將領及八百余名士兵,見證了八十多年前那場持續十余日的桂林保衛戰。
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樂以琴路,有一座小小的四合院,低調而古樸,這里就是抗日英烈樂以琴的故居。
龍巖市長汀縣城臥龍山羅漢嶺山麓,一尊4.5米高的銅像在湛藍的天空下熠熠生輝。銅像底座正面鐫刻著“楊成武將軍”五個鎦金大字,背面雕刻著生平簡介。
蘇靜(1910年12月21日—1997年11月28日),曾用名蘇孝順,福建省漳州市海澄縣(今漳州市龍海區)人。
1904年8月10日,郭化若出生在福州一個貧寒的書香之家。1925年,21歲的他以第一名成績從3000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開始了他戎馬一生的傳奇。
隨著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氛圍日漸濃厚,關于永安抗戰文化的話題也日益引發關注。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98歲抗戰老兵同景飛,常常憶起戰火紛飛的抗戰歲月,唱起慷慨激昂的《黃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
近日,“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紀念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烈士犧牲75周年活動,在北京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舉行。
夏日,宛南大地陰雨綿綿。在河南南陽宛城區溧河街道夏營村,位于村頭的“南陽許烈士子和抗日紀念碑”靜靜矗立,石碑上洋洋灑灑數百字,向世人講述著這位抗日英烈的無畏氣概。
“清風徐來,吹散了午后的暑氣,刮得玉米葉子唰唰作響,夕陽照耀在地平線上,縷縷炊煙四起,襯托滿天彩云。眼前一幅多么美好的大自然風光!”
盛夏時節,小雨淅瀝,紅石砬子山籠罩在一片霧氣之中。路邊幾株紫斑風鈴草,低垂著白色花冠,在風中搖曳。
地處山西呂梁山區的興縣是抗日戰爭時期晉綏根據地首府所在地,八路軍120師的主戰場之一。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推開歷史之門,穿過烽火硝煙,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福建——這片浸潤紅色基因的熱土上,走出了無數英雄兒女。
這是一條有著百余年歷史的老街,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通向大海,老街上的石構牌坊刻著“海門關”三個大字,見證著它在戰爭年代的重要位置。
“此頭可斷不可辱,此身可折不可彎。今日若跪豺狼殿,九泉怎對亡夫言……”6月30日,以抗日將領陳中柱事跡改編而成的淮劇《燃盡硝煙》,在他的故鄉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首演。
李慶益今年已經96歲高齡了,初次見到他是在漳州正興新來福養護院,1.85米的挺拔身姿,炯炯有神的雙目,是他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弘揚建黨精神 砥礪過硬作風”福小宣專題宣講活動在莆田舉行。
6月30日,我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交響合唱音樂會在福州舉行。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6月23日,三明市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專題班在上海市宣傳文化人才培訓基地開班。
這是江蘇連云港贛榆老城區的一條普通街巷,叫火叉巷。巷子百八十米長,人流接踵,熙來攘往,透著濃濃的煙火氣。
一則消息,讓人們深情回望10年前: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重若千鈞:“讓我們共同銘記歷史所啟示的偉大真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河南周口扶溝縣鴻昌大道東段,吉鴻昌將軍紀念館宏偉肅穆,一座7米多高的銅像矗立在館前的廣場——抗日名將吉鴻昌身穿戎裝、目光如炬。
上海蘇州河北岸,光復路1號至21號,肅穆的混凝土建筑外墻上,懸掛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行倉庫抗戰舊址”的銘牌。
記者從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獲悉,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名義,將為健在的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或其遺屬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章。
記者從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獲悉,這次閱兵將安排民兵方隊參閱,這是民兵首次參加以紀念抗戰勝利為主題的閱兵活動。
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總體安排,并答記者問。
6月24日,一場由福建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銘記英雄——飛虎隊主題歷史圖片展”在福建省博物院隆重開幕。
陽光明媚,青山如黛。巍巍雙髻山腳下,閩西上杭縣溪口鎮大嶺下自然村里,矗立著一座莊嚴的革命紀念亭。這座亭子紀念的是當地走出的抗日名將廖海濤。
230多張歷史照片、50多件珍貴實物……24日,福建博物院13號展廳內,氣氛莊重肅穆。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生動再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飛虎隊援華抗日的抗戰歷程,傳達“勿忘歷史,反對戰爭”的核心主題,6月24日,“銘記英雄——飛虎隊主題歷史圖片展”在福建博物院開幕,福建省政府副省長王金福,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主席杰夫瑞·格林出席活動并致辭。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日前在京召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重點電視劇創作播出推進會,推介《我們的河山》《歸隊》《陣地》《風與潮》《八千里路云和月》《反人類暴行》等6部抗戰主題重點作品。
美麗的富春江畔,郁達夫故居靜靜矗立,而那位曾在這里眺望江景的文人,早已獻身民族解放事業。一介書生,以筆為戈,最終血染南洋,他用生命書寫了中國文人的錚錚鐵骨。
在位于北京市豐臺區宛平城東側不遠處,有一座烈士墓,這里長眠著抗日戰爭中為國捐軀的第一位師長——趙登禹。80多年前,為抵御日軍侵略,他奮勇殺敵,壯烈犧牲。
他帶領的隊伍被毛澤東同志稱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抗日戰爭時期,他率部轉戰冀中平原、渤海之濱、冀魯豫敵后戰場,經歷大小戰斗870余次,殲滅日偽軍3.67萬余名,建起“敵后抗日堡壘”,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
5月16日,在全國助殘日(每年5月份第3個星期日)來臨之際,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園保護中心聯合泉州晚報社機關黨委、永春縣蓬壺鎮黨委政府等單位共同舉辦以“黨建聚力送溫暖 紅色助殘進老區”為主題的關愛活動,在革命老區村永春縣蓬壺鎮高峰村舉行了一場簡樸而莊重的紅色移動課堂。
5月22日-23日,龍巖市長汀縣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中心為瞿秋白烈士紀念碑、張赤男烈士紀念碑、四都鎮“犧牲烈士紀念碑”、四都鎮革命烈士公墓、何叔衡烈士死難處紀念碑、羊牯鄉烈士紀念園、館前鎮烈士紀念園等7處烈士紀念設施集中頒發不動產證書,至此,長汀縣9處縣級以上烈士紀念設施不動產權證辦理工作全面完成。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5月28日下午,三明市尤溪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尤溪縣愛國擁軍促進會攜手縣內愛心企業家,在尤溪縣文公小學舉辦“烽火八旬昭史冊童心一片鑄軍魂”詩頌英烈活動。
艾葉清香縈繞在莊嚴的紀念碑前,稚嫩的童聲回蕩在閩中革命史紀念館展廳內。
5月17日,莆田市仙游縣鯉南中心小學的少先隊員們,在校外輔導員、仙游縣革命烈士陵園副主任林梅娥的帶領下,前往菜溪鄉參觀中共閩中特委舊址,深入了解革命歷史,感受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薪火。
“不朽的功勛 永恒的記憶”——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圖片展19日在圣彼得堡開幕。
初夏時節,記者來到成都市金牛區一處普通民居,這是趙一曼烈士孫女陳紅的家。她珍藏著一幅根據照片繪制的油畫,畫中趙一曼懷抱兒子“寧兒”,神情堅毅。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瞿秋白烈士英勇就義90周年,為深切緬懷革命烈士,弘揚烈士精神,凝聚奮進力量,6月18日上午,龍巖市長汀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長汀縣委宣傳部、長汀縣委黨史方志室、瞿秋白文學院、長汀縣委黨校等部門,在瞿秋白烈士紀念園舉行了祭奠活動。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6月15日,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大會在福建廈門舉行。在當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臺海形勢下,論壇的如期舉辦充分證明,海峽的距離,阻隔不斷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兩岸同胞希望常來常往、走近走親的共同心愿沒有改變;民進黨當局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
第三屆臺灣抗日50年紀事“乙未割臺與抗日——臺灣光復80周年”研討會6月13日在臺北舉行,來自臺灣各界百余位人士及多位臺灣抗日志士后人與會,旨在喚起社會對臺灣抗日歷史的關注并共同緬懷先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