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22日訊 不少閩南的家庭,在寶寶不吃飯的時候,都會加中藥四神進去,認為可以改善食欲。可是,你知道嗎?四神的確有健脾化濕的功效,但性較平,并不適合胃寒、胃熱、食滯的寶寶。
對此,泉州醫高專附屬人民醫院保健科副主任醫師王金都稱,脾胃虛的寶寶可以服用四神湯,即蓮子、芡實、淮山、茯苓四種中藥合煎,燉瘦肉或雞湯均可。但須長期食用才有效果。從中醫角度看,四神性較平,溫性及化寒濕的力度都不夠,如果是胃寒、胃熱、食滯的寶寶,就不太適用了。
夏季,有的家長遷就孩子,以生冷瓜果、冰凍飲料來代替飲食,由于小兒胃腸黏膜柔嫩,血管豐富,特別是當冷飲進入胃內時,會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縮,胃酸等消化液分泌減少,使小兒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胃口都受到影響,從而出現厭食。
對于寒濕的寶寶,可在四神之外加干姜或洋姜。此外,現在不少家長喂養方式讓孩子營養過剩,消化不良,產生食滯,食滯的寶寶主要是消食,可在四神的基礎上加山楂、麥芽、雞內金、神曲;胃熱的寶寶多因油炸、燒烤吃得過多,可在四神之外加連翹、胡黃連等。(本網記者 陳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