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考試的那些事兒
作為學生,周測、月考、期中考總是難免的,只是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個人情緒。一旦考差了,有的學生不僅情緒低落,甚至變得暴躁易怒。此時,家長該如何給孩子一個助推力呢?為此,記者采訪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葉彥琪、徐雪娜老師,請他們為學生在考試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支招。
個案1
成績不佳 一到考試就恐懼
自卑、無助,每次考試后,這兩種情緒都像夢魘一樣,縈繞在市區某中學初三學生小許的心頭。由于基礎較差,自從進入初三以來,每次考試,他的成績都牢牢占據在下游的某一個位置。
“每次考試成績公布時,我有一種做賊的感覺。”小許說,月考以來,他的情緒至今都沒有恢復過來,他從來都不知道學習的樂趣在哪里,“幾次考試下來,不知道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我已經開始‘破罐子破摔了’?!睂τ诶蠋煹娜魏谓ㄗh,小許也聽不進去,“我覺得那與我沒有任何關系”。
樹立信心,報個補差班
名師支招:要解開小許的心結,重建他的信心,班主任老師的作用至關重要,要和小許進行一次卓有成效的談話。班主任首先得接納小許,站在小許的立場和角度了解他的心情,思考問題。要讓小許明白,初三是一個大家庭,必須讓他回歸到學習中間去,擺脫對學習、考試的恐懼。
當然,要“拯救”小許,最重要的是要重新樹立他對學習的信心。由于小許的底子較“薄”,家長可考慮給他報一個培訓班,進行補差。同樣,對待小許也應以鼓勵為主,家長不要過于著急,要多花些時間陪陪孩子,用行動告訴孩子,初三階段付出艱辛的還有父母。
對小許而言,應樹立一個短期目標,一步一步來。首先讓他感覺到學習的快樂,然后一步一個腳印,把成績提上去。這種成功的心理體驗可為健康成長提供新的源泉。
個案2
成績時好時壞 他變得古里古怪
市區某重點中學高三學生小施,高一、高二時,成績算是處在年段的中上游,進入高三后,小施的成績時好時壞,情緒變化也比較大,脾氣也變得不可捉摸。
小施的媽媽說,高二期末考,小施成績排在年段160名左右,高三的第一次月考,小施成績進步了,處于年段的100名左右,可最近一次月考,卻退到了年段的200名。最近小施情緒很差,脾氣暴躁,小施媽媽多問幾句,小施就很沖地對她說,“要不你去考一下,你去試一下。”
謹記分數是沒有價值的
名師支招:當孩子沒有考好時,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孩子,家長都應該給予正面的意見和影響。
對于學習已經非常努力,對自己要求較高的孩子,家長首先不要打擊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去追究成績,一定要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努力是被認可的。
對于心里有緊迫感,但自制力不足,沒有落實到行動上的孩子,要分兩種情況。如果孩子比較外向,抗挫折能力比較強,那么家長可以采取比較嚴厲的措辭,比如跟孩子說,“我對你這次的成績很不滿意,你這么聰明,考出這樣的成績我不能接受。”進而要和孩子約法三章,督促孩子將計劃和想法落實到行動中。如果孩子比較內向,信心不足,家長要用一種“同理心”的方式,讓孩子感到被理解,比如家長可以跟孩子說,“媽媽看到你這么努力,這次沒考好,也很難過?!边€可以鼓勵孩子,“你這么傷心,是因為你很有上進心,你想做得更好,這點就讓媽媽非常欣慰?!碑敽⒆忧榫w平復之后,可以接著說,“要不然我們看看接下來要怎么做?我們想聽聽你的意見?!比绻⒆拥南敕ㄓ胁惶侠淼牡胤?,家長可以委婉地提出建議,比如說,“你看我們這樣是不是會更好一點……”
對于無心向學、態度始終不端正的孩子,建議家長盡快和學校老師取得聯系,請老師提出要求和做法,并要和老師保持一致,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拆老師的臺。
個案3
成績下滑 她差點失了信心
周玲(化名)是市區某中學的一名高二學生,頭腦靈活、思維活躍,接受能力特強。高一時成績處在班上的前10名,一向很自負,高二文理分班后,周玲選擇了理科,可不想幾次月考,周玲的成績均不理想,一下子成了班里的后進生,這讓自負的她一時接受不了。
“別的同學在努力,我也在努力,而且比他們用更多的時間,為什么成績不進反退呢?”周玲怎么也想不通。這段時間,周玲對學習甚至有些失去信心,有時候上課前還有些莫名的焦慮。
與同學結成“學習共同體”
名師支招:周玲的優點很明顯,但缺點也同樣突出。由于自負聰明,周玲常常自以為了不起,這種毛病的產生可能與家庭的過分嬌寵、生活中的一帆風順、片面的自我認識有關。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周玲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家長平時多關注她的言行舉止,發現閃光點,及時表揚,發現不知之處,及時提醒,盡量不當眾批評教育,而是悄悄地單獨進行。
對于學生而言,當務之急當然是要提高信心,加強自我內心調控,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對待下一階段的學習,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一定要堅持下去。從方法上,可與周圍的同學結成“學習共同體”。找一些能與自己形成互補的同學,相互監督,在對比中認清自我,共同提高。在家長方面,當然還是應多與班主任聯系,把握孩子的內心動向,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和孩子一道分析每次考試中出現的問題,找到解決的途徑;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要及時表揚孩子所取得的進步。(本網記者 黃曉燕)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