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巧手施手術“頭發絲”連通新血管

手術后小軒已經能走路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走嘍,終于可以走動了。”昨天上午,泉州市第一醫院心外科病房內,拆完監護儀器,3歲的小軒(化名)興高采烈地拉著媽媽的手。此前因為先天性心臟大血管畸形,他心臟旁的大血管特別窄,只有正常血管的1/4大,最窄處僅有3毫米。這直接導致小軒上半身血壓特別高,下半身的血壓卻量不到。一旦沒及時手術,隨時可能腦出血,危及生命。
泉州市第一醫院心外科主任鄭理玲介紹,小軒這種情況,屬于先天性心臟大血管畸形,心臟主動脈嚴重縮窄合并動脈導管未閉,發病率很低,加上小軒屬于RH陰性的稀有血型,手術難度很大。所幸的是,手術很順利。
心臟大血管
擰成扭曲狀
來自湖南的朱先生,7年前來泉,一直在東海打工,小軒出生8個月后,他把孩子和妻子從老家接了過來。盡管工資并不高,但一家人過得特別開心。
去年,小軒開始上幼兒園。可朱先生發現,小軒經常動不動就感冒或者發燒,一開始有些擔心的他,聽工友說,一開始去幼兒園是會不習慣。后來,小軒不去幼兒園了,也沒怎么生病,因此他和妻子也沒太放在心上。
直到上個月中旬,小軒又開始發燒不斷。朱先生帶著兒子到泉州市兒童醫院就診,醫生告訴他,小軒心臟有明顯異常。上個月底,他們急忙轉院到泉州市第一醫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心臟病診斷和治療基地。
鄭理玲說,心外科給小軒檢查后發現,小軒心臟發出的大血管有嚴重異常,原來這個主供全身血液的血管處有一段嚴重縮窄,只有正常血管的1/4,血管還擰成扭曲狀,緊臨著這個扭曲的血管旁,動脈導管還沒封閉,特別危險。
鄭理玲介紹,小軒供給全身的血液全部淤積在上半身,上半身的血壓達200毫升,但下肢卻供應不足,僅靠側支血管循環供血,測血壓時都測不出。“血管內的血液流通不暢,不及時手術的話,遠期容易出現心內膜炎、主動脈炎、腦出血、心臟衰竭等高危情況。”鄭理玲說,這樣一來,小軒走久了腿容易感到疲憊。如果不手術的話,隨著他今后生長發育,腿部功能會越變越差。
如發絲般細線
縫合連通新血管
就在醫院準備手術時,他們發現,小軒是RH陰性稀有血型,手術中如果出血,后果不堪設想,因此院方趕緊聯系泉州市中心血站。備足血液后,本周三,手術正式開始。
“手術中切除小軒嚴重縮窄的血管,切斷未閉的動脈導管,降主動脈重新成型,使患兒的心血管畸形得到一期根治。”鄭理玲說,本來他們準備了人工血管,可考慮到,以后小軒長大后,血管也會隨之長大,如果用人工血管的話,滿足不了需求。手術中切除血管后的縫合是最難的,手術將兩邊的血管作斜切面,擴大口徑,不影響血管的使用,而后重塑后連通。手術用的則是頭發絲那么細的線,在放大鏡下進行縫合。還好,手術很順利,手術后小軒的上下半身的血壓立即恢復正常。術后小軒的病情也恢復得很好,再過幾天,他就可以出院了。(本網記者陳麗娟 田米 文/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