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上的細菌真的很多嗎?近日,英國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每6部手機中就有1部被測出帶有大腸桿菌、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命性細菌。
那么有什么簡單辦法可以讓手機變得干凈?上周,記者請浙醫二院微生物中心做了相關實驗。用濕紙巾擦過的直板手機,基本看不到細菌菌落。
實驗結果
這是一款直板手機上的細菌菌落
18部手機都被檢出含細菌
上周一下午2點,記者帶著準備好的9部手機,來到浙醫二院微生物中心。其中,有3部觸摸屏手機、3部直板手機和3部滑蓋手機。同時,實驗室的醫生還幫忙收集了9部醫生的手機,以便看看醫生的手機細菌和記者帶去的手機細菌的區別。
18部手機,使用年限最長的有6年,最短的不到3個月。使用習慣也各不相同,有的經常用濕紙巾擦拭,有的偶爾用手掌抹一下。
實驗分三組,第一組:沒有清潔過的手機細菌檢測;第二組:用濕紙巾擦拭后的手機細菌檢測;第三組: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的手機細菌檢測。
實驗步驟大致如下——
把無菌棉簽浸在裝有1毫升生理鹽水的試管里,生理鹽水沒有殺菌作用,不會影響檢測結果→用浸濕的棉簽擦拭每部手機三分之一面積,剩下的三分之二,分別用來做濕紙巾擦拭實驗、酒精棉球擦拭實驗→再將棉簽放回到生理鹽水中→將棉簽帶試管放到混合器上震蕩,大約一分鐘→從試管里提取200微升,放到培養皿中→用接種環來涂布(在培養皿上畫線),讓細菌分布均勻→將培養皿放進恒溫箱,進行細菌培養,培養24小時。
24小時后,實驗結果出來了。
在培養皿里,記者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細菌菌落,有大有小,最大的有小拇指那么大,最小的只有一粒米的大小,顏色有白色和黃色。最大的那種菌落是枯草桿菌,枯草桿菌廣泛存在于土壤空氣中,對人體的影響不大,而那些小的細菌,則可能引起多種嚴重的感染。
雖然,沒有檢測到上千種微生物,大部分的細菌對人體也沒有危害,但在每一部手機中,都檢測到了細菌,最多的有300個菌落,最少的只有1個。其中,表皮葡萄球菌的檢出率最高,達到百分之百。
表皮葡萄球菌屬于常駐細菌,在人體的皮膚、毛囊上都會有,它從生物進化時就有了,對人體沒什么影響。
在記者帶去的一部諾基亞直板手機和醫生的一部直板手機上,不僅檢測出了表皮葡萄球菌,還分別檢測出了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這兩種細菌對人體的危害比較大,特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又稱超級細菌。
專家說法
兒童濕紙巾能消滅手機細菌
便后不洗手易沾大腸桿菌
浙醫二院感染科主任王選錠教授說,大腸桿菌在人體的腸道里有,人體的排泄物(大便、小便)里會有,但一般人的手上是沒有的。手機上檢測出大腸桿菌,與手機主人便后不洗手有很大關系。
王教授還說,大腸桿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差不多1-2個小時就能繁殖一代,并且呈對數增長,主要傳播途徑是經手傳播(接觸傳播),也就是說,只要碰一下,就會被傳染。它們的生存能力也極強,在適宜的溫度下,可以在人類的手及表皮上存活數小時。
盡管如此,大腸桿菌還是很容易清除的。“每次上完洗手間后,用流動的水洗手30秒以上,就可以將大腸桿菌洗掉。否則,很容易將大腸桿菌傳播到手機上。此時,體質虛弱、抵抗力差的人一旦接觸了,就容易誘發多種疾病。”王教授說。
預防感染要勤洗手
被稱為超級細菌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近年才發現的一種細菌。它幾乎能抵抗人類現在所有的藥物。聽到手機中檢測出了“超級細菌”,王教授說:“這要引起重視的,超級細菌毒性較強。臨床上,很多化膿性感染都與它有關。除此之外,它還會引起壞死性肺炎、骨髓關節感染,甚至導致敗血癥。”
超級細菌的可怕之處還在于,它的傳播速度快。王教授說,在臨床上它屬于最容易接觸傳播的細菌之一。因此,醫院里一旦發現有被感染者,馬上會將他們隔離。
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是個世界性衛生難題,在美國由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整個細菌性食物中毒的33%,我國每年發生的此類中毒事件也非常多。要預防超級細菌感染,王教授說,及時認真洗手很重要。
濕紙巾擦拭手機滅菌
實驗中,記者用了兩種殺菌方法,一種用兒童濕紙巾擦,另一種用酒精棉球擦。實驗結果顯示,這兩種方法殺菌作用都很好,基本上所有的手機,在用這兩種方法擦拭后,細菌幾乎都沒有了,就連那部原本有300個菌落的手機,用濕巾擦拭后,細菌也都沒有了。
王教授說:“酒精能殺菌主要是,酒精能滲入細菌體內,吸收細菌蛋白的水分,使組成細菌的蛋白質凝固,引起蛋白質的變性和沉淀,從而達到殺菌的目的。濕紙巾大都含有酒精成分,所以也具有殺菌作用。酒精殺菌效果,與其濃度很有關系,太高太低都不好,最佳濃度是65%-75%。”
王教授建議,每星期用濕紙巾或酒精棉球擦一次手機。特別是使用滑蓋手機、直板手機的朋友要注意,清理手機時,一定要仔細一點,多擦拭幾次。因為,會有很多細菌,隱藏在這兩款手機的鍵盤縫隙中。
吃飯時用手機等于手白洗
現在很多人都養成了飯前便后要洗手的習慣,但很多人吃飯時喜歡玩手機,特別是吃洋快餐時玩手機,這是很要不得的,這等于飯前白洗手了。
手機對健康的潛在危害來自手機與手之間的頻繁接觸:細菌先由手傳到手機上,又會從手機傳到手上。當手機貼著面部和嘴時,細菌更容易進入人體內。因此,王教授建議,吃東西時,盡量不要用手機。如果中途接了電話,最好洗個手再吃。在手機使用衛生上,平時還應注意,盡量不要把手機借給別人使用,避免病菌交叉感染,特別是家里有大人感冒時,千萬不要把手機給孩子玩。接聽電話用耳機,既能減少輻射,也能避免細菌感染。據《都市快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