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攙扶老人性別分析,男性:1人,不詳:1人,女性:13人

攙扶者年齡分析,18歲以下:2人,不詳:2人,35歲到50歲:4人,18歲到35歲:7人

被攙扶老人年齡分析,不詳:3人,60歲到70歲:5人,80歲以上:1人,70歲到80歲:6人
路遇跌倒老人,扶還是不扶,讓許多人糾結。記者對近年來媒體報道的全國15起攙扶街頭摔倒老人反被“誣陷”的事例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被攙扶后“誣陷”好心人的,基本上都是老太太。而受到“誣陷”的,多為青壯年男性。其中三分之一的攙扶者因無法自證清白給老人賠付了損失,雖有人自證了清白誣陷者卻無一擔責。
專家呼吁,應對誣陷者建立追責機制,讓他們為自己的不良行為付出代價。
統計分析
跌倒加“誣陷” 多是老年女性
記者統計發現,倒地被扶起后聲稱是攙扶者“撞人”的老人,幾乎全是老太太。近年來15起相同案例中跌倒加誣陷的老太太有13人。
中天問明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分析師王婧表示,老年女性身體差,反應能力也往往更差,遇到突發情況跌倒時往往看不清肇事者,真正抬眼看清的恰恰是攙扶她起來的人。而相對于老年男性而言,老年女性疑心更重、遇事更謹慎。
在獨自出門、身邊又缺乏可信任的佐證者的情況下,如果傷勢較重可能需要花費較高醫療費,當她們不能準確斷定肇事者時,有的人寧可相信給人“攻擊者”形象的攙扶者就是肇事者,也不愿讓“嫌疑人”就那么跑掉。
樂于助人者青年人近一半
經過統計記者發現,助人為樂反被“誣陷”的當事人,從年齡上看,以青年人為主,占到將近一半;從性別上看,基本為男性,女性只有兩例。
被“誣陷”后,所有人都出現了“憤怒”、“難過”、“心寒”等負面情緒,一些人的生活受到影響,江蘇南京青年彭宇因為忙于應付官司,丟了在某通訊公司的工作;一名重慶萬州初二學生事發后變得沉默寡言,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心理專家王婧分析說,從心理角度講,年邁老人與青壯年男性相比,無論是從身體素質還是大腦反應能力上都處于劣勢,后者很容易讓前者下意識里產生一種“攻擊者”的印象。因此,這些青壯年男性最易被懷疑上。
王婧也從助人為樂者的角度進行了分析。
“青壯年男性尤其是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做事往往熱情有余,思考不足,路見危難立刻伸手相助,根本沒考慮自我保護,比如周圍有沒有其他目擊者等,因此也容易陷入被誣后難以洗脫的尷尬境地。”王婧說。
她說,年輕人的人生觀還沒有完全固定下來,助人被誣會讓他們受到傷害,甚至會改變對人生價值的判斷和看法。
摔倒老人多為獨自出行
統計發現,15位摔倒老人中有13位為獨自出門,1人為和老伴一起出門,另1人為和女兒一起出門。被攙扶起的老人中,有12例造成了骨折等較嚴重的后果。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