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晚,北京大學官網主頁悄然更新:朱善璐出任北大黨委書記,原書記閔維方卸任。朱善璐在北大學習、工作長達17年。任此職前,他擔任江蘇省委副書記。
從高校到政壇,又從政壇回到高校,朱善璐履新,讓人們窺見高校與政壇之間頻繁的人才交流。
近年來,高校為政壇輸出過大量高官。據南方日報記者統計,正部級及以上現職高官中,有高校任職經歷的有近40位。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官員交流到高校任職,10多所著名高校的校長或黨委書記曾有從政經歷。
北大17位黨政領導全部出身北大
22日下午,北大召開全校干部大會,中組部副部長李智勇受中央領導委派,在是次會議上宣讀了中共中央關于朱善璐、閔維方職務任免的決定。
一個引人觀瞻的細節是,朱善璐此番上任后,擔任北大黨委和行政要職的17位主要領導將全部擁有在北大學習的經歷。
北京市教委的一位熟悉朱善璐的官員昨日告訴南方日報記者,“老朱”與高等教育有著不解之緣,對大學有著深厚感情。據報道,在南京擔任市委書記期間,朱善璐關注民生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到南京的第一次露面就重點談到教育。朱善璐告誡全市干部一定要重視教育,并坦言自己在北京大力抓教育,但還是擔心城鄉教育差距拉大,“令人擔心的不是房子差距的拉大,可怕的是教育質量差距拉大”。
接受南方日報采訪的一位教授對朱善璐出任黨委書記充滿期待。在他眼里,有著17年北大學習工作經歷、15年地方政府官員閱歷的朱善璐此番回歸,或將為北大未來的發展注入更多“更適合北大、更利于北大”的動力。
這位教授評議說,在過去近十年里,閔維方教授雖然有著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博士的“海龜派”背景,學術精湛,但作為北大的黨委書記,他在高教發展思路上則始終凸顯出“平穩”的特色。
據北大官網披露,在22日下午召開的北大全校干部大會上,中組部副部長李智勇宣布閔維方不再擔任北大黨委書記,將另有任用。南方日報記者獲悉,現年61歲的閔維方極有可能調入中國社科院。
3名廣東省委常委曾在高校任職
現任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多人擁有或長或短的高校任職經歷。1965年至1968年,胡錦濤在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參加科研工作,并任政治輔導員。李克強曾任北京大學團委書記。李源潮曾任復旦大學管理系教師、校團委副書記。張德江曾任延邊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滬寧曾在復旦大學工作14年,歷任國際政治系教師、副教授、教授、國際政治系主任、法學院院長等職。這一現象在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領導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擁有高校任職經歷的則更多,如路甬祥、韓啟德、周鐵農、蔣樹聲、陳昌智、嚴雋琪、桑國衛、張梅穎、李金華、萬鋼、林文漪、羅富和、陳宗興、王志珍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在華東政法學院工作13年,從一名講師成長為華東政法學院院長,從該職上出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中央和國務院工作部門的負責人,不少也出自高校。如袁貴仁在擔任教育部部長之前,是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曾任同濟大學校長。監察部部長兼國家預防腐敗局局長馬馼曾任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兼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等職。水利部部長陳雷曾任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水利工程機械系教師。文化部部長蔡武曾在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任教。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曾任重慶大學力學教研室教員、副主任,研究生部黨總支副書記。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邵明立曾任山東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歷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最高檢副檢察長胡澤君曾長期在西南政法大學任職。
不少省市自治區正職領導也曾在高校工作。吉林省委書記孫政才曾任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黨委副書記;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曾任北京大學團委副書記;遼寧省委書記王珉南京航空學院機械制造系主任、院秘書長、副院長;四川省省長蔣巨峰曾任杭州大學經濟系教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曾任新疆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主席艾斯海提·克里木拜曾任伊犁師范學院黨委書記。江蘇省省長李學勇曾任北京化工學院教師;遼寧省省長陳政高曾任大連海運學院團委書記;吉林省政協主席巴音朝魯曾任內蒙古師范大學政教系黨支部副書記;山東省政協主席劉偉曾任安徽省蚌埠教育學院團委書記,天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肖懷遠曾任曾任西藏農牧學院教師、政治教研組副組長。
廣東省領導中,王榮、周鎮宏、徐少華、陳云賢都曾在高校工作過。
殊途同歸,還有的知識分子雖先從政,但經過自身刻苦學習,而后成為某一領域學有所長的專家。記者發現,10多所著名高校的校長或黨委書記曾有從政經歷。
▶觀點
學者從政可實現
“內行人管內行人”
“學者出任政壇高官,并非當今中國的獨特現象?!比A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現代領導科學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陳海春說,放眼世界,學者出身的官員并不鮮見。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任尼克松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前,在哈佛大學工作了近20年。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任喬治敦大學國際事務學教授,是該校國家政策中心主任,專門研究美國與俄羅斯和東歐國家關系。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女國務卿賴斯26歲時被斯坦福大學聘為助理教授,她講授的課程通常被學生超員預定,主持的講座經常是座無虛席。
而我黨更是擁有重視知識精英的傳統,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和李大釗都是北大教授,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都是教師或學生,他們代表著當時全國的50多名黨員,而這50多名黨員也都是知識分子。
陳海春表示,高校并非“與世隔絕”,它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創新和社會服務四大功能,這決定了很多高校學者不能只是“純學者”,而必須與社會發生緊密聯系,從而造就了很強的社會活動能力,這為他們轉戰政壇打下了堅實基礎。
長于治學的高校學者能否在政壇長袖善舞?對此,陳海春認為,這的確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有學者從政不久后又回到高校,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其氣質更適合高校。但是,能夠進入政壇的學者,通常都具有較強的行政潛質,因此適應期一般不會太長。
政情觀察人士指出,高校學者從政多集中于教育、科技、衛生、法律、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等專業性較強的領域。這就可以實現“內行人管內行人”,進而達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而學者型官員的出現,也讓領導班子的知識背景更加多元,有利于決策的科學化。“全是泥腿子干部不行,全是學者型干部也不行,領導集體多樣化才是最好的選擇。”陳海春說。 (南方日報記者 雷輝 鄭春峰 實習生 蔡瑩瑩 霍佳敏 楊永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