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日下午3時,甘肅省紅十字會召開“白條事件”調查情況新聞通告會(王生元 攝)

相關文件(王生元 攝)

相關票據(王生元 攝)

相關財務憑證票據及銀行記錄(王生元 攝)
人民網蘭州8月22日電(記者 王生元) 8月17日上午,《華商報》刊登了名為“甘肅部分‘5-12’災民震后遭‘災’ 紅會撥款成白條”的報道。報道稱,甘肅省天水市汪川鎮郭山村三組22戶“5-12”地震災后重建民房項目,至今還未拿到紅十字會撥付的1萬元援建款,他們只拿到了一張“紅十字災后重建(補助)”的白條。甘肅省紅十字會于8月17日當天就派遣相關人員和新聞媒體記者共同組成調查組,趕赴天水對此事進行逐級調查,調查結果為“白條事件”不存在。
甘肅省天水市紅十字會負責同志表示,汶川地震紅十字會系統援助天水市災后重建項目資金管理嚴格按照省政府災后重建辦公室與省紅十字會聯合下發的《汶川地震甘肅省紅十字會系統災后項目管理辦法》執行,不存在違規操作問題。天水市秦州區委、區政府對此事初步調查顯示,甘肅省紅十字會援助天水市秦州區災后重建補助到賬資金為每戶7500元,汪川鎮郭山村三組22戶共計165000元,作為災民建房的自籌資金,已全部用于村民的房屋建設。
甘肅省紅十字會秘書長袁博說:“8月18日上午,調查組分別對天水市紅十字會、秦州區紅十字會、區民政局對紅十字會援建民房資金撥付使用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取證,核查了以上三個單位的資金撥付流程及財務支付憑證票據,并分別與天水市紅十字會、秦州區紅十字會負責同志及秦州區民政局財務人員進行了談話了解。經核實,撥款程序符合相關要求,票據清晰,項目資金已全額撥付至天水市秦州區汪川鎮政府,資金使用用途清楚明確。”
至于《華商報》新聞報道中的“白條”,據調查組稱,“白條”實為汪川鎮政府向各受援戶開具的《救濟款(物)四聯單領據》,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汪川鎮政府對《救濟款(物)四聯單領據》的實際用途沒有給受援戶解釋清楚,而群眾對《領據》的用途不了解而產生了誤會,從而導致群眾將其理解為鎮政府給群眾打的“白條”。
袁博說:“中國紅十字會援建天水市秦州區汪川鎮災后重建民房項目共計76戶,其中楊胡子灣村22戶,老莊村54戶,2個項目點并不隸屬于同一個行政村,與秦州區民政局救濟股工作人員張治國出具給調查組的數據相一致,不存在新聞報道中出現的22戶變54戶的情況。”
針對新聞報道中出現的郭山村三組、莊子村以及楊胡子灣村等名稱,調查結果如下:汪川鎮郭山村分為三個村民小組,郭山村三組又由莊子村和楊胡子灣村2個自然村組成。郭山村三組因汶川地震受災的22戶重建戶中2個自然村的村民都包含在其中,由于民房重建采取異地搬遷集中重建的方式進行,因此重建項目點的重建戶就由這2個自然村的村民組成,從而出現了項目地點名稱既叫莊子村,又叫楊胡子灣村的現象。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