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志榮老人向記者講述與養女的感情
66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所有在東北三省的日本人大面積潰退和遣返,這個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出現了很多日本遺孤。近日,中央電視臺《道德觀察》欄目撥開了那段塵封的歷史,將擁有著大愛收養了日本遺孤的長春養父母們呈現在了世人面前。面對這群偉大的人,很多人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昨日,記者踏訪了這群在歷史中被人們仰視的人群,分別聽“中日友好樓”里那位唯一還健在的養母崔志榮和一位并沒有回國的日本遺孤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日本投降
在東北留下5000遺孤
近日,中央電視臺《道德觀察》連續播出收養了日本遺孤的長春養父母們回憶當年的節目,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引起了長春市民的廣泛關注。
昨日,了解這群人的民俗學專家曹保明再次回憶起了當年自己對這些人的探訪。據曹保明介紹,1945年日本戰敗后,東北戰區的日本憲兵限制去往遼西火車和汽車的人口,許多日本家庭不得不把生病或帶不走的孩子丟下。一時間,長春站、難民營外的壕溝、垃圾站……到處都有被拋棄或由于饑餓和勞累奄奄一息的日本兒童和婦女。
“當時被遺留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日本孩子,大概能有5000多人。”曹保明說,“正是有了中國的這些偉大的養父養母們,才讓這些生命得以延續下去。”
長春養母崔志榮
“在生命面前,種族已不重要了”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了位于長春市平陽街與通化南胡同交會處的“中日友好樓”,見到了29位養父母中唯一健在的養母崔志榮。
崔志榮今年已90歲,說起養女秦艷君,她的眼睛里充滿了笑意。其實,崔志榮是秦艷君的第二任養母,她與秦艷君一起生活了25年。1960年,老伴秦家國的第一任妻子因病去世,幾年后,崔志榮和秦家國結婚了,當時秦艷君已在秦家。
1972年,中國和日本實現了邦交正常化。在中國政府的幫助下,日本開始在中國尋找日本孤兒的工作。
崔志榮說,大概是1982年,民警到她家附近調查日本遺孤的事,崔志榮與秦家國就把撿孩子的事說了出來。“我老伴說,這孩子是在光復路附近的市場撿到的,當時孩子才一歲多,還不會說話,唯一的特征是眉毛上有個痦子。”
1983年,崔志榮和老伴接到了消息,說已經找到了秦艷君的生身父母,艷君的原名叫勝目尋美,父親的名字叫勝目乙太,住在神奈川縣川崎市。“聽到這個消息,我們既開心又傷心,開心的是艷君終于找到了親生父母,傷心的是自己撫養大的孩子要離開了。”雖然老兩口有太多不舍,但在艷君和女婿面前還是極力支持他們回到親生父母身邊。1985年,艷君回到了日本,“我實在受不了離別,所以我沒有去,老伴去送他們了。”崔志榮回憶起那一天,仍然很傷心。
6年前,老伴因病去世。老伴離世前,曾對崔志榮說,這一輩子最不后悔的就是當初收養了勝目尋美。“在生命面前,種族已不重要了,能夠挽救一條生命才是重要的。”崔志榮說。
日本遺孤段續擎
“即使當時知道是遺孤,也會留在養父母身邊”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日本遺孤都回到了日本。但同樣是遺孤的段續擎卻直到養父段連祥去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為了不讓段續擎受歧視,段連祥和老伴一直都隱瞞著段續擎的身世。“那個年代很敏感,不能說我是日本孩子,不僅對我不好,對我(養)父母也不好。”
直到2004年,在段連祥的病床前,他才將死守了59年的秘密告訴了段續擎。原來,段續擎的生父叫三矢彥助,當時是奉天(今沈陽)一所學校里的日語老師,段續擎原名三矢政枝。由于她只有1歲多,經不起長途折騰,生父就將她交給了段連祥撫養。
養父去世前,將在四平的老房子留給了段續擎。“我當時還不知道自己是養女,但我也覺得有些不妥,當時我已嫁出去多年,這房子應該給弟弟們。”段續擎將自己的心聲告訴了病床前的養父。
可是,養父還是決心將房子留給她,“即使當時知道自己是遺孤,也會留在養父母身邊,養恩大于生恩。”段續擎用手擦了一下眼角的淚花。
時光流逝,歲月如梭,雖然很多人很多事都已經變成了歷史,但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卻永遠都會記住那些擁有大愛大義的中國養父母們。(記者 鮑燕/報道 趙禹/攝)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