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岳景區被“礦區”包圍
恒山,號稱108峰,東西綿延150公里,橫跨山西、河北兩省,巍峨聳峙,氣勢雄偉,人稱北岳。恒山主峰位于山西渾源縣,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內擁有天下奇觀懸空寺等眾多景觀。
近日,記者跟隨山西省環保廳組織的“山西省污染減排新聞采訪團”走進渾源發現,與其他許多著名景區下大力氣整治景區及周邊環境不同的是,恒山風景區已經被“礦區”包圍,其千瘡百孔的周邊環境與北岳的地位極不相稱。
記者從渾源縣城往南乘車十余分鐘,便進入恒山風景區,穿過風景區不遠處,道路兩旁停放著挖掘機、翻斗車等各類重型機械車輛設備,道路兩側包括已經斷流的河道上,隨處可見煤灰、煤渣、廢石等垃圾,用“臟、亂、差”來形容毫不為過。與其他全國知名景區嚴禁大型載貨車輛進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路上,不時可以看見載著巨石、煤炭的大車飛馳而過,帶起陣陣嗆人的粉塵。
車再前行半個多小時,記者來到青磁窯鄉正溝村的山西鑫岳石材開發有限公司采石場。此處及相鄰的山體上,大面積的山林植被因開山取石被損毀,取而代之的只有大大小小的石塊,隨地傾倒的廢棄石料,與植被完好、風景宜人的周邊山體,形成了令人痛心的對比。
環繞著恒山風景區的山體中,類似的“白色瘡疤”不在少數。在恒山風景區邊緣,記者看到正在開發的3個露天煤礦,給恒山拉開了新的“刀口”。剝離的土石破壞了山體,堆積的土方覆蓋了植被,在原生態的綠色山間堆起了土山,形成了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掠奪性開采破壞生態
恒山“破相”的根源在于利益驅動——恒山不僅風光出眾,還蘊藏有豐富的煤、花崗石等資源。尤其是“山西黑”花崗石這類高檔石材,價格最高時每平方米可賣到五六千元。石材開采企業開采加工后,將花崗石產品銷往日本、韓國等地,用以制作墓碑。
渾源縣花崗巖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王峰說,1994年,鑫岳石材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渾源引進的第一個招商引資項目,開始了“山西黑”的開采,之后,石材開采企業一度發展到23家,因多年開采,其中12家企業已無資源可采,目前剩余11家企業中,還有包括鑫岳石材在內的3家企業仍在正常生產。
山西省環保廳認為,恒山“山西黑”花崗石的開采是一種粗放的、無序的、掠奪性的開采方式,表現在石材開采時沒有規劃,導致開采隨心所欲,造成資源浪費。企業和政府在生態恢復方面沒有計劃,十余年來,只有不斷開采,不見生態恢復。特別是大量廢棄荒料的亂堆亂放,更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的元兇。據了解,小于0.1平方米的小塊荒料一般視為廢石處理,而據測算,單是正溝礦區年產廢棄荒料就達2萬余立方米。
生態保護應樹立“大景區”理念
渾源縣縣長康曉劍、副縣長郭普躍等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渾源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受強烈的發展欲望驅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留下了生態破壞等一系列歷史問題,新一屆縣政府將吸取教訓,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強資源開發管理,對礦區加以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積極恢復生態,加強環境保護,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康曉劍說:“我們應該意識到,恒山的每一寸土地都屬于恒山景區,渾源縣將于近期拿出一整套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積極恢復恒山生態。”
山西省環保廳宣教中心主任李景平說,恒山“破相”,有恒山礦石開采缺乏科學開發規劃、生態環境監管不到位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生態社會學思維,認為只要開發項目不在劃定的恒山景區“紅線”內就可以開發建設。殊不知,從社會意義上講,“恒山區域”與“恒山景區”是一個生態系統,區域的生態破壞,就是景區的生態破壞。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譚克儉認為,“恒山破相事件”值得人們反思,在當前發展大潮中,相對落后地區如何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當前,中西部許多地區發展欲望強烈,且面臨著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很容易盲目引進高污染、高能耗企業。事實上,無論是算環境賬,還是算經濟賬,以犧牲環境生態為代價的開發建設項目,都得不償失。(記者 葉健)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