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8月12日電(記者馬勇 王大千)盡管語言不同、種族不同,民族宗教、政治主張也不盡相同,但在中國青藏高原舉辦的第三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上,來自55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詩人卻對詩歌的未來作出了相同的寄寓——回歸優雅,保持純粹。
近年來,隨著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感官刺激的追逐甚囂塵上,人類的文學創作遭遇到新的挑戰并似乎進入了低谷。詩歌——作為語言和文學表達最精粹的部分之一,也概莫能外。
“詩歌現在存在一個誤區,有些人提出來,詩歌要顛覆傳統,顛覆崇高,顛覆英雄,甚至于要顛覆美,顛覆語言。但是,如果連語言都顛覆了,詩歌還能稱之為詩歌嗎?”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88歲的詩人屠岸說。
——“毫無疑問,我做的餡餅,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我曾經從泥土里,一塊一塊摸出他的白骨,就像在麻將桌上做的那樣……”
在當今中國詩壇,這樣的垃圾派、下半身、梨花體等詩歌流派和體例已經被視為詩壇的“惡疾”。同樣,類似現象和充斥著情緒宣泄、思想頹廢的網絡詩歌也存在于國際詩壇。
“一首詩的清晰、韻律、句法和結構本身就包含著一份道德責任。”在8日至11日舉行的第三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上,獲得金藏羚羊獎的立陶宛詩人托馬斯·溫茨洛瓦這樣定義詩人的道德責任。
74歲的托馬斯·溫茨洛瓦被歐美評論界稱為“歐洲最偉大的在世詩人之一”,在他看來,詩歌是人類語言中最精華的分支,詩歌語言可以有更加通俗化的追求,但其目標是追求更精美的語言而并非使其惡俗化。
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著名詩人吉狄馬加等人則認為,詩歌從來都是人類精神世界中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它是從人的心靈產生的精神結晶。因此,詩歌應當傳承、保持其積極的審美價值觀,即使作為探索和創新,也應當遵從詩人應有的道德責任。唯有這樣,詩歌才能加深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更好地促進世界和平,推動人類的進步發展。
在倡導詩人道德責任、詩歌回歸優雅的同時,第三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上,多國詩人呼吁在詩歌評判中應當力求體現詩歌自身的純粹價值。
近年來,詩人似乎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青睞,羅馬尼亞裔的德國女詩人赫塔·繆勒,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的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等先后獲得此獎。
然而,在2011年塞萬提斯獎的候選人、阿根廷詩人羅伯特·阿利法諾看來,很多時候諾貝爾獎頒給一個詩人,考量的并不僅是他在詩歌上的成就。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以前是左翼,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走向極右,我很欣賞他的文學才華,但不贊成他的政治立場,不認同他自由主義的生存狀態。”羅伯特·阿利法諾說。
展望詩歌的未來,詩人們雖然看法不盡相同,但大多數卻是樂觀的。
“詩歌總會有未來的,對于這一文化形態,它已經存在了幾千年,未來也會有更長的路要走。隨著人們物質需求的不斷滿足,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可能就更多了,這也意味著詩歌在將來會有更加繁榮的可能性。歷史上,偉大的詩歌文化都是在繁盛時期衍生出來的。”托馬斯·溫茨洛瓦說。
“現在,中國詩歌是處于‘火山靜止時期’,這個比喻不一定恰當,但是我的感覺是,因為火山它有閉火,有閉火它才有涌動,將來有一天要噴發,那時就是中國詩歌振興的時代。”屠岸說。
“詩歌的未來還在于詩人們的創造,無論他們是追求語言美還是消解語言,只要他們擁有表達的自由,無論是表達方式還是表達內容,只要他們不斷去創造,那就是詩歌的未來。”羅伯特·阿利法諾說。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