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N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昨日開始推出系列報道“關注社會焦慮”,在編前語中,人民日報指出,焦慮不再是“弱勢群體”的專利,而漸成一種普遍心態。在許多人看來,身邊往往危機四伏,總有原因讓人感到不安。社會焦慮正成為當今中國一個明顯的時代特征。
開篇之作《他們為啥感到焦慮?》,首先關注轉型之痛,通過三則故事講述了生活中常見的三種焦慮:就業焦慮、身份焦慮、財富焦慮。
就業焦慮
舊的“保護殼”碎了 新“安全閥”又沒建立
【案例】上班、下崗、做生意、找工作……這一連串的變化,讓42歲的劉繼軍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蒼老很多。技校畢業后的他原是山東東南部某縣國企工人,上世紀90年代末,國企改革大潮席卷這座小城,劉繼軍下崗了。其后,他跑過運輸、販過蔬菜、跑過銷售,生意總是賺少賠多。兒子上小學、妻子住院,家庭負擔更加沉重,劉繼軍的脾氣越來越暴躁。2010年,劉繼軍通過招聘,成了市政公司的一名維修工,并將中斷多年的養老保險續上了,可他還是覺得底氣不足:每月1400元的工資,只能勉強應付生活,將來孩子的上學費用仍是問題。
【局勢】從1998年至2000年,國有企業共產生下崗職工2100多萬人,波及數千萬家庭,其影響有些至今仍在消化。與此同時,1994年起,我國逐步改變大學畢業生分配制度,由國家統分向市場化就業轉變,進入新世紀,各地大學繼續擴招,畢業生人數猛增,“就業難”從下崗職工向大學生群體迅速蔓延。
【分析】在計劃經濟時期,城鎮職工個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單位”中,單位發放工資,提供住房、醫療、養老等保障,賦予人們基本的“安全感”。在轉型期,社會結構劇烈變革,原先由單位提供的“保護殼”被打碎了,而失業救助、醫療保險、社會養老等基本保障制度還未真正健全,新的“安全閥”又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人們內心里埋下了焦慮的“種子”,面對就業壓力和失業風險,變得焦躁不安。
身份焦慮
城市戶口不壁壘 造成新的人群“隔離”
【案例】上大學、讀研究生、工作,已在廣州生活12年的王志強,在結婚的當口,突然陷入了極大的焦慮:他和女友雖然都在廣州上班,卻都沒有廣州戶口!沒有戶口,就沒法在當地領結婚證;沒有戶口,就難以申請經適房、廉租房;沒有戶口,將來孩子上學更是難題……
【局勢】改革開放打破了舊的城鄉結構,人口快速向中心城市、經濟發達地區流動。表面看,原來的城鄉分割、戶籍分割不明顯了,然而,由于缺乏完整的體制保障,改變城鄉對立、戶籍限制的任務依然艱巨。在同一座城市中,因戶口不同造成用工壁壘、社保差異、待遇懸殊……由此帶來的“人群排斥”,已經給社會留下深創巨痛,并在事實上形成了新的人群“隔離”。
【分析】近年來,各地正采取措施,努力將公共服務覆蓋到更多外來人口包括農民工群體,可是,無論是藍印戶口,還是“綠卡”、居住證,都沒有實現真正的同城待遇。我國已有2億多農民工進入了城市,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還會有更多人口涌進城市。在一些大城市,像王志強這樣的非農籍外地人口也會越來越多。不從根本上解決外地人(包括農民工)的同城待遇問題,就無法根除他們心中的焦慮。
財富焦慮
勞動致富轉為資本致富關系致富
【案例】在北京某報社工作的李正平沒能在房價瘋漲之前下手,但他趕上了單位最后一次分房,分到了一套60多平方米老舊的“房改房”。他與妻子、孩子、保姆一起蝸居,生活局促,焦慮如影隨形。可他就職于證券公司的同學劉力,幾年時間買了3套商品房,3套房子的市價已經超過了1100萬元。
【局勢】改革開放之初,人們秉承著勞動致富的信念,社會也給勤奮守法的人創造了致富機會。今天,財富積累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從“勞動致富”向“財富致富”、“資本致富”轉變。其中,住房已經成為拉大財富差距的重要因素,這種差距根本無法通過工資收入增長得到彌補。
更加令人警惕的是,財富分配向政府、壟斷行業、發達地區傾斜的趨勢未從根本上扭轉,人們的工資收入水平也在拉大。有分析測算,如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超過3倍,行業收入差距超過10倍,地區之間的差距在2倍以上。
【分析】高房價、高物價、高生活成本……短短十余年,人們的財富差距就由萬元級、幾十萬元級轉向千萬元級。在很多人看來,如果沒有“背景”,缺少資本,生“錯”地方,干“錯”行業,抓不到機會……即使通過自我不斷的努力,也無法實現個人的既定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的心態怎么會平和?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