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相關事故原因的調查仍在繼續。從已獲悉的資料來看,這些事故的發生或是由于技術標準的滯后,或是由于監管的缺位,或是由于安全意識缺失。可以預見,這些短板將成為今后一段時間監管部門排查的重點。
但僅有這些認識還不夠。
海恩法則指出: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何以會出現這些先兆,何以會產生這些短板,這是我們在事故頻發后不能回避、必須追問到底的深層問題。
這些短板的背后,暴露出有關企業、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急功近利的發展思路。這種發展思路認為,依靠大干快上和躍進趕超,就一定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然而這樣的發展往往會帶來慘痛的代價:在給一些企業和部門帶來產量、利潤、速度甚至政績的時候,也把安全的短板遺忘在腦后。歷史經驗表明,增長總是會遵循一定的發展規律,那些違背客觀規律的增長,在當時看起來成績顯著,但最終一定是以民眾生命的消亡、財產的損失、環境的污染和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過度透支為代價。
近期一系列公共事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敲響了警鐘。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在我們這列經濟快車飛速前奔的同時,一些風險也正在凝聚:社會事業與經濟建設不匹配,居民收入增長趕不上GDP增長,物價上漲壓力過大、民生改善明顯滯后,資源環境對發展的雙重約束正在加劇。
在速度提升的同時,怎樣做到經濟增長、民生保障與資源保護三者的平衡?在實現跨越發展的同時,如何反哺公眾利益、補齊安全短板?這是企業在趕超階段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中國經濟在跨越式發展過程中亟須解決的課題。(記者王宇)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