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所建錢塘江大橋,迄今已74年,設計壽命50年,已經超期24年,且從未大修過。錢塘江大橋是按照20公里的時速設計的,設計荷載鐵路面軸重50噸、公路面15噸。目前在這座橋上,動車可以跑到時速120公里,40噸、甚至60噸重的汽車也在橋上跑。(7月24日《新京報》)
前段時間,中國多地接二連三發生大橋垮塌事故,垮橋所在地的有關部門和大橋建造人都把責任推向汽車“超載”。可是,面對茅以升建造的這座無比“堅強”的錢塘江大橋,那些把垮塌責任全部歸罪于汽車“超載”的有關部門與專家情何以堪?
茅以升是我國現代橋梁先驅者,德高望重的橋梁專家。查閱錢塘江大橋建造的資料,可以得知,錢塘江大橋之所以超期超載依然巋然不動,這除了茅老高超的橋梁造詣外,另外,與茅老與其施工的工人用“心”造橋也是密不可分的。茅老與其施工的工人當年是真把修橋當成百年基業在做,他們造橋嚴謹,認真負責,對工藝精益求精、對質量嚴格苛刻。他們是為民造橋,沒有浮躁功利,不圖金錢利益,只求對得起人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反觀現在,不少橋梁的建設充滿了浮躁功利的色彩:為了多獲利益,可以層層轉包,可以偷工減料;為了所謂的“獻禮”趕工期,可以不顧必要的建設周期,甚至連螺絲帽沒擰緊,護欄沒有裝好就匆忙通車。在一個利字當頭的環境下,大橋的質量可想而知,造出來的即使不一定是“豆腐渣”,也必然不會是座優秀的大橋。
當然了,近期接二連三發生大橋垮塌事故,其中不否定確實有超載的原因,但即使是有,超載也不過是壓垮“短命橋”的最后一根稻草。拿近期垮塌的錢塘江三橋來說吧,此橋1993年開始建設,歷時4年,于1996年底建成通車,然而,這座耗資巨大、連接杭州市區和蕭山的要道,通車不到10年,便一直出現問題。2005年9月更是有過耗時長達一年的大修記錄,如此通車既是返修之日的大橋,這次不被所謂的“超載”壓塌,以后很可能也會因為別的原因垮塌。
大橋頻塌,別總把“超載”當借口,而不去反思橋梁設計的缺陷與橋梁質量的低下。茅以升建造錢塘江大橋是面鏡子,在這面鏡子前,那些“短命大橋”的建設者應該捫心自問一下,造橋時用“心”了嗎?(作者:葉建明)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