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珩(資料圖)
N央視 中新 新華解放軍報 環球飛行
我國著名科學家,中國光學之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得者王大珩(héng),因病于21日13時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核心提示:新中國科技史上的幾個標志性事件:“兩彈一星”、“863”計劃、大飛機項目等,背后都有他的不懈努力。他用畢生的心血,丈量和縮短中國科技與世界的差距。他曾說,科技人員是有祖國的,他為祖國謀利益而受到人民的尊重。
1.為學技術放棄博士學位
王大珩祖籍江蘇吳縣,1915年2月26日出生在日本。那時,他的父親王應偉已留學日本八年。就在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這年夏天,對日本義憤填膺的王應偉帶著全家人回到祖國。作為我國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氣象學家,王應偉抱著科技強國的夢想,從小引導王大珩學習科技知識。
1932年, 歲的王大珩考取17清華大學物理系,師從葉企孫等大師。1938年,王大珩取得公費留學資格,兩年后獲得倫敦大學光學碩士學位。1942年著手準備博士論文的時候,他獲得一個到英國一家光學玻璃制造公司實習的機會。當時中國不但光學儀器理論落后,光學材料的制造技術更是空白。王大珩毅然放棄博士學位,轉到公司學習光學玻璃制造技術。在英國十年的學習和工作,王大珩掌握了許多當時保密性很強的光學玻璃制造的關鍵技術,還研制出快速測量玻璃光性精確度的V棱鏡折光儀。
2.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滿懷科技強國夢想,1948年王大珩毅然回國。沒有光學,沒有光學玻璃,就無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測量設備,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增強也就無從談起。1951年,王大珩受命籌建中科院儀器館,后發展為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1400萬斤小米是當時王大珩創建光機所的所有經費,用這1400萬斤小米,他研制出第一臺紅外夜視光學設備、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爐光學玻璃。
他帶領近千人,為“兩彈一星”提供必不可少的光學觀測設備,如測量中程地地導彈軌道參數的我國第一臺大型靶場觀測設備、記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攝影儀。其間,光機所遭遇“文革”沖擊,10位科研人員被迫害致死,所長王大珩還得兼顧掃廁所,但他頂住重重困難保證了科研項目的進行。1999年9月,包括他在內的23位科學家,獲頒國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他還領頭攻克海上光學測量種種難題,為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3.“上書”最多的科學家
有媒體稱王大珩為“上書”最多的科學家。
1986年3月3日,他和陳芳允、王淦昌、楊嘉墀3位老科學家上書黨中央,提出高科技發展計劃(即863計劃)的事。兩天后鄧小平即在報告上作了批示。黨 央、國中務院很快批準并實施了“863”計劃。王大珩后來說,當初自己也走 個后門,找了自己的助手 鄧小平的女婿、遞交了其親筆書寫的倡議書。“863”計劃實施來,我國在電子信息、生物、激光、航天、能源及新材料技術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后來,他又聯合其他科學家,上書建議成立中國工程院、發展納米技術、研制國產大飛機等。王老說,作為科學家,只要是重要的、對國家有好處的事,都應該提出來。
4.謝絕“中國光學之父”稱號
王大珩不僅僅是科學家,還是杰出的教育家。他領導的研究所以及他創辦的院校,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技英才。
1948年王大珩回國,先到上海,后輾轉由香港經朝鮮到了剛解放不久的大連,參加創建大連大學,并主持創建應用物理系,任系主任。1958年,他又倡導創辦了以光學為專業的高等院校——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1978年王大珩受中國科學院委托籌辦哈爾濱科學技術大學,兼任校長。
王大珩一生桃李滿天下,著名的光學家馬祖光、核物理學家陳佳洱等都是他的學生,他的學生中成為院士的有20多位。
他被人稱為“中國光學之父”或“中國光學泰斗”,王大珩為此寫信說明:“如果說我是‘中國光學之父’,那我的老師嚴濟慈、葉企孫,你們怎么稱呼他們?所以請不要再叫我‘中國光學之父’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